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师生关系的嬗变与超越——知识与生活的合一

发布时间:2018-11-06 15:55
【摘要】:唯知识论导致师生关系的符号化本位,追求师生关系的知识灌输功能,师生关系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师生对立的状态引发了师生之间的冷漠以及大量的体罚现象,师生关系符号化本位的弊端呼吁师生关系的本体价值即生活化的回归。师生关系的工具价值应转向其本体价值,学生在教育视野中的复合型发展要求师生关系关注生活世界中的师生存在,师生关系应走向生活,师生和谐的状态将会消解师生间的冷漠。然而师生关系的符号化和生活化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共存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生发展境域之中,这就为两者的共存提供了分析路径。
[Abstract]: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nly leads to the symboliz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pursues the function of knowledge inculc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rves for th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ds to the coldness and a large amount of corporal punish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rawback of symboliz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lls for the return of the Noumenon valu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tool valu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uld turn to its Noumenon value. The comp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require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life world,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uld go to life.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eliminate the apath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ever, the symbolization and life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re not diametrically opposed, but coexist in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an analytical path for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分类号】:G4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海艳;;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房列曙;;高师院校历史本科创新教育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张盼;;浅析《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黄元英;;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郭建鹏;哈宏军;;浅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蓝建;;应重视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教育的历史转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3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清洲;;论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发展[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柴国荣;詹建国;;我国田径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师现状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晓丽;;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之——唯有源头活水来[A];2012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丽;上海体育学院专项俱乐部开展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陈海涛;浅谈影视资源与文综合科目的课程整合[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文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卓尔;城郊接合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颛孙伟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9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姚本先;师生关系的游戏说[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2 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3 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鲁宁;“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张慧蕾;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03期

6 马荣秀;谈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年Z4期

7 吴寿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汪t/琪;谈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9 谢利平;试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向元琼,向元春;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雨田;牛盾;王鹏飞;;大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与类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红;;浅析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李俊芳;;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方露;;谈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合师生关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巨星;;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6 延晓华;;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中国名校卷(陕西卷)[C];2013年

7 张文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8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9 马少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樊怡春;;创设师生互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永忠 王泽新;新型师生关系浅析[N];科技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高靓;我们追求咋样的新时期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刘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管见[N];甘肃日报;2006年

4 谢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N];广西日报;2006年

5 黄梅县柳林乡中学 向金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N];黄冈日报;2007年

6 周振堂;树立平等师生关系理念[N];吉林日报;2007年

7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8 龙玫;互信平等的师生关系受期待[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中学 杨香素;素质教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N];今日信息报;2008年

10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宪俊;让网络成为师生关系润滑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伟;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俊霞;关怀理论视野中的师生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晓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鲍聪;共生性师生关系——对师生关系的一种阐述[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敏学;传播技术发展对师生关系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李雪梅;师生关系:以现代和谐理论为视角的探究和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建慧;多元共存:文化视野下师生关系的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14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314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