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文化特质与教师文化调适
[Abstract]:Catecoming is a brand-new curriculum culture pro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culture. It present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arge scale, openness, autonomy, individuation, interaction, transparency and so on. The cultural impact of mousse course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The teachers in our country should change from the lecturer of knowledge to the motivator of learning, the initiator of learning, from individual heroism to team cooperation, from supervisory teaching to inquiry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they stri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actively explore ways to stand up under the open and transpar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ive to sprea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impact of foreign strong curriculum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usse.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YJA880054)
【分类号】:G434;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曲元;田汉族;涂光辉;;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创造与交往——兼评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2 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年01期
3 肖正德;;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4 肖正德;;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4期
5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7 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8 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9 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12期
10 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J];外语电化教学;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河北联合大学 杜杨;[N];光明日报;2013年
2 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国家开放大学 马若龙 袁松鹤;[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姜泓冰;[N];人民日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甜;赵桂香;;诠释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学校中的民族文化共生[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卢曲元;田汉族;涂光辉;李克勤;;论中国教育学的构建——兼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4 陈荣;;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5 田汉族;卢曲元;谢少华;李克勤;;人类创造认识论与教育创造人才论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6 杜青花;;西北地区藏族教师参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7期
7 庞慧;李萌;;CAT技术及MOOC在医学教育中的联合应用模式探讨[J];福建电脑;2013年09期
8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11期
9 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10 林沛;李军;孙亮;高翔;;MOOCs下一种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改进建设方案[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于丽;赵雯晖;张文婧;鹿彬彬;;从Coursera到爱课程[A];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C];2014年
2 刘建真;;MOOC发展及应对措施初探[A];计算机与教育:实践、创新、未来——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徐苑苑;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向葵花;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洒;教育基本要素之关系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马影;农村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文化适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波;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价值冲突与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郭静;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英语教师适应不良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毛红芳;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饶志明;免费师范生数学专业素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胜菊;邯郸武安市高中化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现状的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3期
3 张建同;何鸿;;电子化学习生态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4 卢曲元;田汉族;涂光辉;;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创造与交往——兼评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邓婷;;试论从解决文化差异到文化适应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6 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孙树芳;;大学外语课堂生态化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桑新民;谢阳斌;;21世纪:学习向何处去——绿色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9 李静;王美;任友群;;解放知识,给力心智——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对外关系部主任史蒂芬·卡尔森[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10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乐香;;哲学与文化的和而不同关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2 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孔伟;周秀红;肖印增;;构建锦州文化力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韩民青;;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李德敏;;文化点缀职校的内涵[J];教育;2012年05期
6 王积超;云南大理本土文化与流动人口文化的互动发展过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陈秀峰;网络文化的兴起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变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时见,刘继平;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9 汪宝荣;作为文化符号与界限的墙:中西比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鲍宏礼;论全球化时代的网络文化特质[J];学术论坛;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彩霞;;南京历史文化之品格及其传承机制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赵金凤;;文化产业的科学划分是搞好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关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顾春红;;浅谈疗养院文化建设[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孙杰远;;文化的断裂与教育的使命[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在;杨建生;;从精神态文化到物质态产业——兼论艺术之于文化产业的价值[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文霞;;论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7 何星亮;;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性[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路宁;;卓有成效地进行创新文化生态系统建设[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9 谢爱临;;文化是一种力量——遵义文化问题探析[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守祥;;论寿光的文化特质[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婵;文化认同与文化名城建设[N];中山日报;2009年
2 暨南大学创新型城市课题组 代明 周飞媚;培植创新型城市的文化特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曹平择;让文化点击财富[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肖飞;“讲文化”成酒店发展新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记者 郑炜君;市文化发展研究会昨天成立[N];嘉兴日报;2010年
6 记者 崔立秋;我省在京举办“五大文化品牌”图片展[N];河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整理;当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晓霞;加快推进文化兰州建设 着力打造西部文化名城[N];兰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忠德 特约记者 李有安 董振刚;安宁区将全力实施六大文化工程[N];兰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侯若志;实施“六大工程” 建设“文化兰州”[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蕾;论京都的庶民文化[D];南京大学;2012年
2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巴丽扎提;汉哈互译中的文化背景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4 安玲;芒市的旅游开发潜力和文化保护价值[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5 马新;培育文化特质,推动学校发展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6 余泓波;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文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7 刘芳;探究影响校园服饰文化的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文昊;成都市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徐宁;巴蜀抬工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李飒;旅游开发对回族地区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33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3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