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晶体”课程及“潜结构”课程模体的实施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8 08:09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与后现代课程转向的研究背景下,通过对大量课程思潮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晶体"课程理念。该课程理念以第二代系统论"自组织"为核心依据,具体表现为四个维度的隐喻和七个方面的主张。为实现该课程理念,进一步构建了"潜结构"课程模体。"潜结构"课程模体是"晶体"课程的核心实施方法和路径,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阐释并以具体案例加以分析。总之,"晶体"课程在大数据库下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为自组织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路径。
【图文】:

课程,模体


、力量或线索,这些诸多要素或线索在课程内部自组织的驱使下,不断自行交汇或与外界不断发生置换,在诸多交集中每个要素又单独拥有自行发展的道路。在“潜结构”课程模体中,教师应协助每个学习者发展差异性的“自我课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和调度充满复杂流变的课程场面,使之不同的差异性各方拥有相互交汇的机会,且驱使每个“自我课程”继续各行发展。“潜结构”课程模体并非一开始就可以形成,它是一种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课程模体,而非一种预设性的教学程序。笔者根据雅克·德里达提出“潜结构”概念,绘制图3来阐述“潜结构”课程模体。图3作为“潜结构”课程模体的过程性图示,同时也阐释了“晶体”课程的实现过程。在操作层面展示了“潜结构”课程模体的形成过程。图中O点代表课程意义背景,由教师设计的课程的意义背景出发和开展,即教师可以选定任意一个切入点引入课程。之后教师对大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推送,并促使课程进入到耗散状态,以便促成课程内部的自组织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逐渐驱使课程“潜结构”的形成,即图中AB横截面。AB横截面代表课程“潜结构”形成的起初,即课程在耗散混沌之中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交汇。J点表明其课程交汇点,随着课程内部的自动重组和自组织的驱使,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发展相互差异的“自我课程”,并在教师的合理“干扰”和“聚合”之下,再次对“自我课程”进行发展。图中以J点中进行扩散的不同射线来表达学习者不断发展的“自我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J点并非代表“潜结构”中固定的某一个交点,J点可以是“潜结构”形成中任何充满流变和不断交汇的点,在每个课程学习者不断交汇和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课程的“潜结构”,进而形成最终的差异性“自我课程”。上?

设计图,课程,结点,学习者


课程对话中与课程之间寻找和抓劝课程结点”。所谓“课程结点”,即课程“潜结构”中每一个学习者“自我课程”交互之中生发的主题性交点。“课程结点”是由教师在课程的生成与发展中寻找和发现的,教师通过发现和深化每一个充满流变和不稳定的“结点”来完成“晶体”课程,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干扰”促成课程从一个“课程结点”流变到另一个“课程结点”,并通过“课程结点”的逐渐深化和扩张发展成“潜结构”课程,进而使课程走向新的秩序。下面我们对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某一个“课程结点”的随机抓取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ABCD是分别来自四名学习者的差异性“自我课程”,P代表教师随机抓取的“课程结点”。在课程过程中,ABCD四名学习者的“自我课程”相对独立,,A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为学习图片的搜索及下载;B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为后期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C学习者学习的内是摄影的版权;D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摄影礼仪展。A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设计图片的下载;B学习者虽然看似和图片下载无关,但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需要首先学习图片如何下载;C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摄影的版权问题,在摄影版权中,学习者应该了解图片的下载版权和付费意识;D学习者的学习的摄影礼仪内容中,涉及运用网络搜索和观看摄影展,也同时涉及到摄影作品下载和版权问题。因此,教师在课程现场灵活的随机协调ABCD四名学习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促成了一个“课程结点”,即“如何获取摄影图片信息”的课程结点。教师通过协调四个相对独立的“自我课程”使之共同关注同一个“话题”,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对此“共同话题”的深化和延伸。通过课堂阐释、演示和操作,课程在此时拥有局部凝集的状态,在一个“课程结点”得以展开之后,教师会继续寻找和发现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公民教育视域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1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尼尔·安德森;卡洛琳·蒂姆斯;卡林·哈吉哈希米;肖俊洪;;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在线学习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9期

2 陈晓慧;张哲;赵鹏;;基于公民教育视域的我国小学媒介素养课程标准与目标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7期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6期

4 张煜锟;陈晓慧;张丽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新路向——康德教育哲学对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阎国忠;;从生态学到哲学与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金洁;;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论思考——利奥·范·利尔《语言教学大纲中的互动:意识、自主和真实》评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强粲;;语文教材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例析《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瑶韵;;英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2 刘晓婷;陈晓慧;马雪玲;;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案例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3 车英;汤捷;;论加拿大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及其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张艳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5 韩仁瑞;臧连运;;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分析与借鉴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7期

6 姜淑慧;吴伟民;张舒予;;解读美国明尼苏达州K12媒介艺术课程标准[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3期

7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03期

8 王卓玉;李春雷;;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05期

9 陈晓慧;袁磊;;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9期

10 张立国;杨娟;;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敏;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侠;葛焕忠;;模体预热温度的估算及提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于海波;;基于添加结构信息和模体信息的组合向量预测六类酶的亚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3 王铁奇;邱德华;胡桂武;;基于迁徙策略的PSO集成及其在序列模体识别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莹;;用支持向量机算法预测六类酶的亚类[J];才智;2013年2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彩艳;胡秀珍;;蛋白质中两种Strand-Loop-Strand模体的判断[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高燕莉;张镭;李剑颖;;应用64排CT优化高分辨CT扫描方案的模体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李兴东;万国庆;田中青;;X射线CT检测标准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安晶刚;;PET质量检测的方法及相应模体[A];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丙强;原核生物中的转录调控模体预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刘倩;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基因非编码区与模体识别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周川;原核生物调控模体和调节子预测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周鹏;生物非键模体[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凌慧;基因组中顺式调控模体的特征分析与计算预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刘立芳;生物信息学中的多序列比对与模体识别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懿璞;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识别问题的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青敏;基于子图密度的序列模体发现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詹海萍;弱信号模体检测的图搜索算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振华;模体发现问题的若干算法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万春娟;基于聚类和团求精的模体识别算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玲;基于约束的方法查找细胞周期网络的骨干模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彭佳杰;生物网络中基于模体相关性分析的模体功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戈鲁宁;基于吉布斯采样的模体识别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牛伟;基于最大团求精的模体发现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孙登宽;面向模体发现的智能算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陈超;生物信息学中模体聚类算法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7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537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