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论教育势与教育管理蓄势

发布时间:2017-03-25 21:11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势与教育管理蓄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势是教育中的客观存在,是教育领域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并呈现出的内部潜能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教育深入人心且感化人的一种力量,是人们对教育效力偏爱的直觉典范。“相由心生”,教育势是教育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一种魅力和气质,体现着教育的穿透力、辐射力、感染力和持久力,其本质是内,规律是外,其它都会削弱教育势。这里,教育领域中的不同事物包括教育系统内能相互影响的各类主体事物,主要指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等。对教育势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教育系统内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通过事物间的差别和联系并渗入到人的内心)来揭示其相互影响因素及运行规律,以警醒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避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行为,提高教育效能和优势,提升教育影响力。教育势存在一个蓄积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校尤其是大学的教育效力不高、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教育改革步履蹒跚,整个教育仍然是弱势发展,教育大势的营造和蓄积显得尤为必要。教育管理是教育势蓄积的基本途径,加强教育管理可以蓄积教育大势。论文在借鉴其它研究者关于势及教育势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势的相关基础研究,从“教育势的内涵、构成、特征及运行原理——教育管理来蓄势——教育管理蓄势的对策”三方面来对教育势及其蓄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首先,论文阐述了教育势的相关理论,包括内涵及构成、特征和运行原理,教育势是教育领域中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和互动所产生的人们对教育效力偏爱的直觉典范,它是教育由内而外所散发的一种魅力和气质;它由内在情感势和外在信息势两方面构成;具有客观性、内隐性、层次性和持续形成等特征;它的运行原理有差别联系、激发认同、动态生成以及伺机突破。然后,提出教育管理是教育势蓄积的基本途径,并结合一些实例,给出了管理蓄势的主要路径。最后,从个体、学校和教育部门三个层面给出了教育管理蓄势的启示:师生强化自我管理和人才管理;学校以学科专业为突破口,改革教学,构建对称性组织,强化环境支撑,利用好机遇,构建学校强势;教育及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规划,营造教育管理文化力。教育管理是教育蓄势的基本途径,在深入了解教育势的构成、特征和运行原理的前提下,需要从师生个体、学校再到教育部门构建起全方位的教育管理,走出当前教育弱势的困境,提高教育效力,走向教育强势。
【关键词】: 教育势 教育管理 管理蓄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3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13
  • 1.2 研究现状13-18
  • 1.2.1 对势的研究13-14
  • 1.2.2 对教育与势的研究14-15
  • 1.2.3 对教育势的相关基础研究15-18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20
  • 1.3.1 研究思路18
  • 1.3.2 研究方法18-20
  • 第二章 教育势的内涵、构成、特征及运行原理20-27
  • 2.1 对教育势的理解20-21
  • 2.1.1 势的构成20
  • 2.1.2 教育势的内涵20-21
  • 2.2 教育势的构成21-23
  • 2.2.1 外在信息势21-22
  • 2.2.2 内在情感势22-23
  • 2.3 教育势的特点23-25
  • 2.4 教育势的运行原理25-27
  • 第三章 教育管理:教育势蓄积的基本途径27-36
  • 3.1 教育管理对教育势蓄积的作用27
  • 3.2 教育管理蓄势的主要内容27-36
  • 3.2.1 学科专业管理——特色建设27-29
  • 3.2.2 课堂教学、科研项目管理——激励蓄势29-30
  • 3.2.3 教育环境管理——环境支撑蓄势30-33
  • 3.2.4 教育人才管理纳势33-35
  • 3.2.5 伺机突变——机遇造势35-36
  • 第四章 经由教育管理蓄积教育势的对策36-43
  • 4.1 师生强化自我管理和人才管理36-37
  • 4.1.1 师生强化自我管理和学习,构建强大的信息势36-37
  • 4.1.2 人才纳势,,构建人才个体优势37
  • 4.2 学校以学科专业和教学为突破口,构建综合强势37-41
  • 4.2.1 建设好学科、专业与课程37-38
  • 4.2.2 改革课堂教学,蓄积教学优势38-39
  • 4.2.3 学校构建对称性组织,完善信息管理系统39
  • 4.2.4 营造校园特色名片,学校环境管理造势39-40
  • 4.2.5 把握和营造机遇40-41
  • 4.3 教育部门做好顶层规划,营造教育管理文化力41-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作宇;;国家语言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06期

2 王卫佳;;论顺势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顾文涛;马蕾;朱大为;丁大巍;;“势”的战略管理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方建勋;;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德昌;;信息人与不确定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王道俊;主体教育论的若干构想[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7 郑文力;论势差效应与科技人才流动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势与教育管理蓄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67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