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幸福感的状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丰富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内容,促进大学生人格特质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依据文科、理工科、艺术类专业抽取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的117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集体施测,运用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以及大学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大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大学生的成长所在地对人格特质、心理幸福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表明,心理幸福感和活跃、坚韧、严谨、重情和随和显著正相关,与利他显著负相关,心理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各维度也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回归分析表明,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中,坚韧、随和、活跃对心理幸福感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利他则对心理幸福感有很好的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各个维度对心理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良好;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维度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和预测其心理幸福感;大学生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塑造健全的人格特质以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特质 心理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研究意义10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10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10
- 1.3 实证研究设计10-15
- 1.3.1 问题的提出10-11
- 1.3.2 研究目的11
- 1.3.3 研究对象11-12
- 1.3.4 研究方法12
- 1.3.5 研究工具12-13
- 1.3.6 研究过程13-15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5-31
- 2.1 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15-20
- 2.1.1 人格特质的界定15
- 2.1.2 人格特质理论15-17
- 2.1.3 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17-18
- 2.1.4 健全人格特质的标准18-20
- 2.2 关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综述20-31
- 2.2.1 心理幸福感的哲学取向20-21
- 2.2.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21-22
- 2.2.3 心理幸福感理论22-24
- 2.2.4 心理幸福感的测评工具24-25
- 2.2.5 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25-27
- 2.2.6 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的评价27
- 2.2.7 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27-31
- 第三章 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基本情况的分析31-52
- 3.1 实证研究过程31
-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31-48
- 3.2.1 大学生人格特质状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1-40
- 3.2.2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状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0-48
- 3.3 小结48-52
- 第四章 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分析52-62
- 4.1 实证研究过程52
- 4.2 研究结果及分析52-61
- 4.2.1 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52-53
- 4.2.2 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幸福感的回归分析53-61
- 4.3 小结61-62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62-68
- 5.1 本研究结论及建议62-66
- 5.1.1 本研究结论62
- 5.1.2 本研究建议62-66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66
- 5.3 本研究的不足66-67
- 5.4 对未来的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一 调查问卷70-75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5-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全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须提高教师工作心理幸福感[J];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06期
2 段健芝;李晓东;;身体活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3 何玉梅;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1期
4 王欣;王宝状;张秀明;岳晓东;;河北、香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08期
5 孙颖;胡美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动力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4期
6 王秀希;王冰;秦仕彬;王雪;;工作支持与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张峰;;幸福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心理幸福感之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葛阔先;方平;乔云雁;;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9 王思思;;青少年网络心理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奰;;幸福企业的三大支柱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J];企业文明;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张瑶;;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袁莉敏;;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宛燕;郑雪;;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颖;张雯;于福洋;;小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蒋索;杨晨虹;;大学生幸福感与感恩的特点及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胡姗姗;;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工作绩效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严芳;佐斌;;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蒋索;蒋晓玮;;职业女性心理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胡姗姗;张大均;吴明霞;;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特点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张雯;郑猛;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薇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MBA客座教授、积极心理学专家;从幸福感到幸福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翁乾明;雷锋的幸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卓;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会娜;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闵美玉;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胡玉松;企业员工幸福感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解琪;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对生活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凌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学习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芳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李颖;小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艳玲;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6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