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7:16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三个人群生命意义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对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的生命意义感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存在主义理论制定团体干预方案并对干预方案的辅导效果进行研究。以宋秋蓉修订的《生活目的测试量表》为评定工具,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省财经学校三所学校的553名学生为样本实施实验,并通过量表临界值结合开放式问卷的分析、以及访谈提纲的整理,综合筛选出30名同质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成员连续接受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团体活动,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得分是否有显著差异。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得出:(1)高职生三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大三的同学,最低的是大二的同学;(2)大学生四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大一的学生,最低的是大三的学生;(3)中专生三个年级中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的是二年级的同学,最低的是三年级的同学;(4)在三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其次是高职生,水平最低的是中专生;(5)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得分差异显著,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具有良好的辅导效果。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高职院校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 生命意义感 存在主义理论 团体心理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10-12
- 1.1.1 研究动机10-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2 研究问题12-14
- 1.2.1 高职生、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索12
- 1.2.2 高职生与中专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差异比较12-13
- 1.2.3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研究13-14
- 第2章 文献综述14-26
- 2.1 生命意义14-18
- 2.1.1 生命意义的概念14
- 2.1.2 生命意义的理论14-16
- 2.1.3 生命意义的测量16-18
- 2.2 生命意义感18-23
- 2.2.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18
- 2.2.2 生命意义感的来源18-19
- 2.2.3 生命意义感的有关研究成果19-23
- 2.3 高职生与生命意义的研究23
- 2.4 现有生命意义感研究的贡献与局限23-26
- 2.4.1 以往的研究成果及贡献24
- 2.4.2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局限24-26
- 第3章 研究一高职生与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比较研究 1726-73
- 3.1 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26-37
- 3.1.1 研究目的与假设26
- 3.1.2 研究方法26-29
- 3.1.3 研究结果与讨论29-32
- 3.1.4 质性材料分析32-37
- 3.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37-47
- 3.2.1 研究目的与假设37
- 3.2.2 研究方法37-38
- 3.2.3 研究结果与讨论38-42
- 3.2.4 质性材料分析42-47
- 3.3 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47-55
- 3.3.1 研究目的与假设47
- 3.3.2 研究方法47-48
- 3.3.3 研究结果与讨论48-51
- 3.3.4 质性材料分析51-55
- 3.4 高职生与大学生、中专生生命意义感的差异比较55-71
- 3.4.1 研究目的与假设55-56
- 3.4.2 研究方法56
- 3.4.3 研究结果与讨论56-71
- 3.5 对干预方案的启示71-73
- 第4章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73-94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73
- 4.1.1 研究目的73
- 4.1.2 研究假设73
- 4.2 研究方法及程序73-83
- 4.2.1 研究设计73-76
- 4.2.2 研究者情况76-77
- 4.2.3 研究工具77-78
- 4.2.4 研究方法78-79
- 4.2.5 实验设计模式79-80
- 4.2.6 实验实施程序及过程80-83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83-94
- 4.3.1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与学生生命意义感程度的关系83-86
- 4.3.2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表的处理与分析86-93
- 4.3.4 他人反馈——教师、同伴反馈93-94
- 第5章 研究总结94-105
- 5.1 研究结论94-97
- 5.1.1 量化资料研究结论94-95
- 5.1.2 质性资料研究结论95-97
- 5.1.3 存在主义疗法团体方案的效果研究结论97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97-100
- 5.2.1 本研究的不足97-99
- 5.2.2 本研究的展望99
- 5.2.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99-100
- 5.3 建议100-105
- 5.3.1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切入点100-104
- 5.3.2 团体辅导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生命意义感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104-105
- 参考文献105-109
- 附录109-135
- 附件A 《生活目的测试》(PIL)量表109-112
- 附件B 开放式问卷112
- 附件C 高职生生命意义感访谈提纲112-113
- 附件D 团体辅导方案操作详案113-131
- 附件E 助手观察记录表131-132
- 附件F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总表132-133
- 附件G 团体成员主观信息反馈分表133-134
- 附件H 团体活动契约书134-13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135-136
- 致谢136-137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顺艺;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糟艳丽;中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研究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明娟;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与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比较与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7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