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05:45
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成就相对较低,经济建设因人才动力不足而显示出西南地区贫困的独特特点。西南民族地区扶贫的前提和核心是扶智,当下教育扶贫普遍采用的消费扶贫、"非生产性扶贫"和教育援助并没有把教育"以人的思想观念塑造、知识传递、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的功能在扶贫工作中进行有效发挥,导致教育扶贫成效不佳。该文通过广泛的田里调查和GIS分析发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助推了传统教育的在线化、数据化、全纳化转型升级,对西南民族地区因教育投入、人才的单向流动、教育输出与地方需求失衡的问题实现有效弥合,为西南民族地区以教育发展为先导的"造血式"扶贫带来了契机。文章结合西南民族地区资源、经济、文化、人口特征,探索实现该地区全面脱贫,如何正视人口在互联网经济下的教育、技术、理念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在"互联网+"中找到人才培养与"内生式"学习的着生点,用教育突围脱贫。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传统教育生态失衡, 致西南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大且效果不佳
(一) “脱真贫”目标下的西南民族地区贫困致因及教育破困需求
(二) 人才单向流动造成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动力不足
(三) “学”与“用”偏离, 致教育在扶贫中的转换力度弱
(四) 高校的消费扶贫和“非生产性扶贫”未能发挥教育发展人的功能
二、“互联网+”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脱贫带来的契机
(一) 互联网教育资源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 劳动力转移方向回归, 从根本上解决了扶贫攻坚中人才不足的问题
1. 民族地区资源流通带动信息、财富流通, 从而吸引人才回归
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崛起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认知结构
3. 农产品市场化促进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教育促西南民族地区全面脱贫的建议与对策
(一) 搭建高校智力扶贫平台,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功能
1. 加强“高校—村寨”结对式精准智力扶贫, 实现贫困地区的产业孵化
2. 建立高校与政府、扶贫机构有机联系, 为民族地区创业作好基础保障
3. 开放高校慕课、微课平台, 优化课程设置
(二) 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调控, 加强民族地区“归农、为农”创业教育
1. 优化创业教育内容, 加强“归农、为农”教育
2. 创业教育手段应充分采用“互联网+”的方式
3. 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应与国家大扶贫项目结合
(三) 优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强化校本课程实践性
1. 深度分析农村教育扶贫需求, 建立基础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
2.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形成师资辅助扶贫模式
3. 依托基础教育设施建立村寨互助学习工作坊, 进行西南地区特色教育扶贫
(1) 利用农村“三个中心”, 形成农民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工作坊
(2) 依托“三个中心”, 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3) 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体育器材与场馆的配置, 鼓励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特色办学, 多样化办学, 促进地区与人口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 李华,刘宋强,宣芳,马静.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2)
[2]不同形式的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苏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
[3]民族高职院校民族教育情况调查——以贵州为例[J]. 石玉昌,吴军.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4]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张大伟,韦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2)
本文编号:2933179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传统教育生态失衡, 致西南民族地区脱贫难度大且效果不佳
(一) “脱真贫”目标下的西南民族地区贫困致因及教育破困需求
(二) 人才单向流动造成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动力不足
(三) “学”与“用”偏离, 致教育在扶贫中的转换力度弱
(四) 高校的消费扶贫和“非生产性扶贫”未能发挥教育发展人的功能
二、“互联网+”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脱贫带来的契机
(一) 互联网教育资源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 劳动力转移方向回归, 从根本上解决了扶贫攻坚中人才不足的问题
1. 民族地区资源流通带动信息、财富流通, 从而吸引人才回归
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崛起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认知结构
3. 农产品市场化促进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教育促西南民族地区全面脱贫的建议与对策
(一) 搭建高校智力扶贫平台,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功能
1. 加强“高校—村寨”结对式精准智力扶贫, 实现贫困地区的产业孵化
2. 建立高校与政府、扶贫机构有机联系, 为民族地区创业作好基础保障
3. 开放高校慕课、微课平台, 优化课程设置
(二) 进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调控, 加强民族地区“归农、为农”创业教育
1. 优化创业教育内容, 加强“归农、为农”教育
2. 创业教育手段应充分采用“互联网+”的方式
3. 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应与国家大扶贫项目结合
(三) 优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强化校本课程实践性
1. 深度分析农村教育扶贫需求, 建立基础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
2.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形成师资辅助扶贫模式
3. 依托基础教育设施建立村寨互助学习工作坊, 进行西南地区特色教育扶贫
(1) 利用农村“三个中心”, 形成农民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工作坊
(2) 依托“三个中心”, 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3) 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体育器材与场馆的配置, 鼓励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特色办学, 多样化办学, 促进地区与人口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 李华,刘宋强,宣芳,马静.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2)
[2]不同形式的教育投入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苏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
[3]民族高职院校民族教育情况调查——以贵州为例[J]. 石玉昌,吴军.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4]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 张大伟,韦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2)
本文编号:2933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93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