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6:10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命意义能够使个体感悟到生活的价值和方向,并且作为一种目标指引个体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而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过程中所体验的认同感和价值感。生命意义感能够正向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和影响机制,旨在为制定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有效措施提供可参考性依据。本研究参照前人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并对自我同情在两者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选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自我同情量表和生命目的量表为研究工具,以5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被试,对所得数据分析结果如下:第一,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特点如下:(1)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学科方面,理工和文史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年级方面,大三、大四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四学生对生命的热忱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生活目标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生活目标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学生的未来期许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而大三、大四学生的未来期许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学生。总的来说大四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一、大二学生。(4)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维度对生命的热忱和生活目标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的干部的大学生。(5)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6)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第二,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同情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对自我同情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自我同情对生命意义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第三,自我同情在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自我同情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支持 自我同情 生命意义感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27
  • 1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综述13-20
  • 1.1 生命意义感的定义13-15
  • 1.2 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理论15-16
  • 1.3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16-18
  • 1.4 生命意义感的人口变量学研究18-20
  • 2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20-23
  • 2.1 社会支持的概念20-21
  • 2.2 社会支持的分类21-22
  • 2.3 社会支持的测量22-23
  • 3 自我同情的研究综述23-24
  • 3.1 自我同情的概念与结构23
  • 3.2 自我同情的测量23-24
  • 4 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综述24-27
  • 4.1 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24-25
  • 4.2 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的关系25-27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27-29
  • 1 问题提出27-29
  •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27
  • 1.2 研究目的27
  • 1.3 研究框架27-28
  • 1.4 研究意义28-29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9-53
  • 研究一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调查29-39
  • 1 研究目的29
  • 2 研究假设29
  • 3 研究方法29-31
  • 3.1 研究对象29-30
  • 3.2 研究工具30-31
  • 3.3 数据处理31
  • 4 研究结果31-39
  • 4.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31-32
  • 4.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性别差异32-33
  • 4.3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学科差异33
  • 4.4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年级差异33-35
  • 4.5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学生干部差异35
  • 4.6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生源地差异35-36
  • 4.7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独生子女差异36-39
  • 研究二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的关系39-53
  • 1 研究目的39
  • 2 研究假设39
  • 3 研究方法39-41
  • 3.1 研究对象39
  • 3.2 研究工具39-40
  • 3.3 统计方法40-41
  • 4 研究结果41-44
  • 4.1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41-42
  • 4.2 自我同情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作用42-44
  • 5 分析与讨论44-53
  • 5.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44-47
  • 5.2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47-49
  • 5.3 建议49-53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53-55
  • 1 研究结论53-54
  • 2 研究创新54
  • 3 不足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1
  • 附录61-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芹;马晓燕;;国外人生意义感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7期

2 苏瑞锐;;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测量与人口学变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S4期

3 刘皓月;贾林祥;;男性服刑人员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6期

4 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5 余伟芳;;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3年02期

6 沈清清;蒋索;;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8期

7 王刚;李景平;;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基础:心理可见性[J];理论导刊;2013年08期

8 谢佳;杨国庆;徐晓;蒋思阳;;522名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2期

9 张春雨;韦嘉;张进辅;李U,

本文编号:302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02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8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