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1-05-19 22:12
近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不同角色的旁观者对欺凌事态进展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区分旁观者不同的角色,即担当阻止欺凌行为的"保护者"、充当推动欺凌行为的"助推者"、扮演无视欺凌行为的"局外人",进一步探索导致不同角色担当背后的心理过程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旁观者正确行为的应对策略,包括优化旁观者环境、增强旁观者干预意识、提高旁观者干预能力、消除旁观者忧虑,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旁观者在防控校园欺凌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影响
(一) 担当阻止欺凌行为的“保护者”
(二) 充当推动欺凌行为的“助推者”
(三) 扮演无视欺凌行为的“局外人”
二、影响旁观者行为选择的心理过程与机制
(一) 情景解释:是否意识到救助需要
(二) 责任划分:是否愿意承担救助责任
(三) 资源分析:是否具备救助资源
(四) 得失权衡:是否值得伸出援手
三、引导旁观者正确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 构建反欺凌文化生态, 净化旁观者环境
1. 社会把控暴力文化的传播。
2. 学校推进包容性校园文化建设。
3. 班级凝结团结友爱的氛围。
4. 家庭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二) 加强道德教育, 提升干预意识
1. 尊重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
2. 发挥道德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 实施反欺凌专题教育, 增强旁观者干预能力
1. 深化对欺凌危害的认知, 达成旁观者反欺凌共识。
2. 传授应急事件处理方法, 提高旁观者救助成功概率。
(四) 增强后援力量, 消除旁观者忧虑
1. 构筑惩教结合的学校制度规范。
2. 建立及时报告与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 姚建龙.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1)
[2]青少年早期欺负参与角色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网络的关系[J]. 张文娟,马晓春. 教育科学研究. 2016(02)
[3]初中生欺负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学业成绩的关系[J]. 赵红霞,孙昭.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9)
[4]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J]. 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6)
[5]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 高德胜. 教育学报. 2009(03)
[6]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 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张坤,武建芬. 心理科学. 2002(02)
[7]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Kevin Jones. 心理科学. 2000(04)
硕士论文
[1]欺负情境中的部分角色行为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关系[D]. 李洋.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6526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角色差异及影响
(一) 担当阻止欺凌行为的“保护者”
(二) 充当推动欺凌行为的“助推者”
(三) 扮演无视欺凌行为的“局外人”
二、影响旁观者行为选择的心理过程与机制
(一) 情景解释:是否意识到救助需要
(二) 责任划分:是否愿意承担救助责任
(三) 资源分析:是否具备救助资源
(四) 得失权衡:是否值得伸出援手
三、引导旁观者正确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 构建反欺凌文化生态, 净化旁观者环境
1. 社会把控暴力文化的传播。
2. 学校推进包容性校园文化建设。
3. 班级凝结团结友爱的氛围。
4. 家庭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二) 加强道德教育, 提升干预意识
1. 尊重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
2. 发挥道德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 实施反欺凌专题教育, 增强旁观者干预能力
1. 深化对欺凌危害的认知, 达成旁观者反欺凌共识。
2. 传授应急事件处理方法, 提高旁观者救助成功概率。
(四) 增强后援力量, 消除旁观者忧虑
1. 构筑惩教结合的学校制度规范。
2. 建立及时报告与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 姚建龙.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01)
[2]青少年早期欺负参与角色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网络的关系[J]. 张文娟,马晓春. 教育科学研究. 2016(02)
[3]初中生欺负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学业成绩的关系[J]. 赵红霞,孙昭. 中国学校卫生. 2015(09)
[4]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J]. 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6)
[5]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J]. 高德胜. 教育学报. 2009(03)
[6]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 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张坤,武建芬. 心理科学. 2002(02)
[7]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 张文新,谷传华,王美萍,王益文,Kevin Jones. 心理科学. 2000(04)
硕士论文
[1]欺负情境中的部分角色行为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关系[D]. 李洋.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6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19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