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发布时间:2021-07-03 01:57
  成都大学"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组以清华大学华成英教授的"模拟电子技术"MOOC为基础,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实践探索、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课程组教学改革总体设计、"翻转课堂"设计、考核设计的思路和实践过程,并对连续两年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当前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电路类基础课程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等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8,(1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成都大学“模拟电子电路”课程SPOC网站界面71

思维导图,主题讨论,课堂活动,学习平台


722018年12月刊工业和信息化教育Indust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评分测验问卷图2超星尔雅学习平台手机App提供的部分课堂活动2教学实践探索(1)教学总体设计。本课程为理论课,总学时为64学时,分16周完成,每周4学时。除了课程及平台使用介绍、期中考试、期末复习以教师为主体外,其余13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翻转课堂”。课程分为课前预习准备、课中翻转研讨、课后巩固复习3个阶段完成。①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每周由平台通知学生本周任务,按要求制订学习计划,有效安排时间完成线上视频学习任务、线上讨论任务、线上单元测试任务、分组翻转课堂任务准备等。②课中翻转研讨阶段。每周1次的“翻转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随堂测试监督及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演和观众的小组翻转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小组任务,学生从最初的平台经验学习交流、学习方法总结、学习内容思维导图归纳、学习难题讨论到深入学习的Multisim仿真练习,以及最后的Multisim综合设计仿真大赛,完成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完美升级。③课后巩固复习阶段。通过课后书面作业、回看平台视频及单元测试习题、网络互动讨论、Multisim仿真实验验证、实验室实践检验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促进内化吸收。通过1个学期精心安排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体验新学习方式过程中,不断交流、合作、相互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把课堂学习变成了深层次的讨论和应用。这样有趣的尝试,使“魔鬼电路”在学生心中终于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不再面目可憎。(2)“翻转课堂”设计。“翻转课堂”内容

综合成绩,网络测试


742018年12月刊工业和信息化教育Indust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3教学反思(1)平台及大数据对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本课程一直基于超星尔雅平台进行教学,该平台不仅包含大量的教学资源,还有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数据后台统计分析,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试点改革班学生的网络测试综合成绩分布,如图6所示。全班学生成绩均及格,其中,19.78%的学生为满分,74.73%处于80~99分数段。2017年6月,学生访问次数如图7所示,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其中最高一天访问量达到近900次。峰值期间发生在面授课前后,因此,带任务的“翻转课堂”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后台数据的监控,学生网络测试的成绩等,可以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定量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相较于非改革班只能靠教师的直觉把握学生吸收掌握的程度而言,更加科学合理。(2)网络学习方式被学生自然接受。学生观看视频时长数据统计如图8所示。平均观看时长超过1500分钟,约为一半的课程学时数,最长观看时长达3500分钟,远远超出课程学时数。视频学习仅为网络平台中的一部分任务,此外还有单元测试、网络作业、网络互动、小组任务等。虽然任务繁多,但是,由于视频学习内容被人性化地处理为多个知识点每个都在10分钟,计算机、手机App都能学习,使得学生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利用琐碎时间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适应了新的形势和新一代学生学习的5.49%74.73%19.78%60~79分80~99分100分图6学生的网络测试综合成绩分布9008508007507006506005505


本文编号:3261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261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