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20:09
本文关键词: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凡生命所至领域,都会涉及生态学问题。特别是随着生态学理论的逐步完善,生态学理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并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学校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在学校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存在着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生态学相关原理为依据来研究师生关系,能够提供独特的认识,更具研究价值。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研究,人们的视角多停留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研究范畴,多是以这几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呈现“新瓶装旧酒”的研究态势。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试从生态学的全新视角研究师生关系,但更多是将这种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的优化策略进行阐述,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课题研究。因此,有鉴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本研究拟从生态学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的阐述师生关系,并试图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的模式,以期丰富师生关系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为师生关系的研究尽微薄之力。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系统介绍生态学、师生关系及生态师生关系相关理论。首先,对生态学中,生态、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同时概述限制因子、生态位、生态链等生态学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其次,多角度解释师生关系概念,同时从平等性、心理性和共创性方面阐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介绍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详细论述生态师生关系的特征和构建原则,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系统阐述,获得对生态师生关系的初步了解;第三部分:师生关系非生态化现状和归因。本部分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师生关系主要存在耐受性超限、亲疏无度和非共生性等三方面问题,同时从传统文化、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相关因子中寻找问题所在;第四部分:构建生态师生关系。根据师生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利用限制因子定律、生态位原理、“花盆效应”等生态学原理和规律,循序渐进的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策略。第五部分:结束语。对全文所述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 生态系统 生态师生关系 构建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22
- (一)问题缘由11-12
- 1.师生关系问题严峻使然11-12
- 2.时代发展的要求12
- 3.生态学研究视角的产生12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研究目的12
- 2.研究意义12-13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3
- 1.研究思路13
- 2.研究方法13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13-21
- 1.国内外生态学相关研究现状13-15
- 2.国内外师生关系研究现状15-19
- 3.生态师生关系研究现状19-20
- 4.已有研究的不足20-21
- (五)主要创新点21-22
- 1.新的研究视角21
- 2.新的研究对象21
- 3.跨学科应用21-22
- 二、生态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22-39
- (一)生态学理论22-30
- 1.相关概念界定22-24
- 2.生态学主要原理24-30
- (二)师生关系理论30-39
- 1.相关概念界定30-31
- 2.师生关系理论31-34
- 3.生态师生关系理论34-39
- 三、师生关系的非生态化现状与归因分析39-47
- (一)生态师生关系现状分析39-42
- (二)生态师生关系缺失归因42-47
- 1.传统文化不利因素影响42-43
- 2.学生自身因素43-44
- 3.教师自身因素44-45
- 4.学校生态系统不完善45-46
- 5.家庭、社会生态环境影响46-47
- 四、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47-60
- (一)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教师47-49
- 1.调节教师生态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47-48
- 2.控制限制因子,拓展师生交往空间48-49
- 3.依据生态节律,安排教育教学工作49
- (二)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学生49-52
- 1.关注学生生态位,,因材施教49-50
- 2.控制限制因子,树立正确观念50-51
- 3.依据海恩法则,防患于未然51-52
- (三)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学校生态环境52-56
- 1.营建优雅的学校生态环境52-54
- 2.优化班级生态环境,形成班级整体效应54-55
- 3.克服“花盆效应”,坚持“对外开放”55-56
- (四)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家庭与社会56-60
- 1.家庭因子56-57
- 2.社会因子57-60
-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洁婷;;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41期
2 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唐毅;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成因浅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02期
4 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5 唐清云,余国瑞;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年07期
6 南纪稳;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J];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7 佘正荣;生态世界观与现代科学的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霄;生态学视野下师生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4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