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0 04:06
技术丰富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需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如何使用技术开展学习,课堂视频分析为学习活动解构提供了路径。以活动理论、活动五角模型为指导,在阐明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层次结构基础上,形成学习活动的分析框架。以14个来自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的优秀课例为分析对象,将课堂连续事件分解为体现教学设计的活动片段,并根据上述框架进行编码分析。最后从操作、行为、典型行为序列三个层面描述了可供实践参考的学习活动设计。其中面向不同操作对象的操作可映射为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成果三类;行为层面提炼了表达演示、操练/练习、获取反馈等不同主体的行为;并归纳了六种典型行为序列:基于练习/测验的学习、基于分享的讨论、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电子教材的学习、基于内容创作的学习、基于调查研究的学习。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活动五角模型
2018年第4期(总第300期)结果是活动对学科内容知识、技能以及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等影响的描述;学习情境是学习活动具体的发生环境;学习行为的结构及其序列呈现了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图2学习活动的描述框架三、电子书包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解构思路课堂教学视频分析为揭示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提供了数据源与分析路径,应用该方法,以下阐明具体的分析框架、分析对象与分析过程。(一)分析框架纵观已有的课堂视频分析框架,TMISS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编码阐述什么是教学质量,通过课堂师生公共对话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基于课堂互动行为的量化分析反映课堂的情感气氛、教师倾向、技术使用等情况;S-T分析法量化分析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以刻画教学性格;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简称)课堂观察工具(ISTEClassroomObservationTool,ICOT)[15]用以分析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参与层次以及课堂对技术的相关需求。上述框架中,FIAS每3秒采样、S-T分析每30秒采样、ICOT以每3分钟为分析片段,这样每隔规定时间的采样易割裂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而分析内容上,课堂师生公共对话、课堂互动行为等未能反映活动的动态过程。但这些分析框架的编码为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活动的结构提供了参考,如ICOT中对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活动类型等观察变量的设计。表1学习活动分析框架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从学科出发,因此解构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时,以完整课堂为分析单元,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分析教学流程/环节,将课堂连续事件分解为具有教学意义的时间单元,即学习活动视频片段;其次根据学习活动的构成,从微观上分析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书包开展学习,具体见表1。其中,学?
电化教育研究程中,和一名课程和教学论专业(按学科)的研究生一起,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整体观察确定课型,以统一框架分析教学环节。分析在记录活动持续时间的同时,概括活动主题,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流程简图。例如,针对语文阅读课,形成课外学习、课堂导入、泛读学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迁移训练和总结提升的教学过程;数学课归纳为问题提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应用巩固的过程。以四年级语文《将相和》一课(两个课时,对应课例为C3和C4)为例,形成的教学流程简图如图3所示。图3《将相和》教学流程其次是描述学习活动。以单个视频片段为研究对象,从活动认知目标、活动环境、学习行为结构、学习行为序列等方面分析课堂学习活动。分析完成后,形成单个课例的分析记录。四、电子书包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三层描述按照上述过程分析后,14个课例解构为66个技术作用的学习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学习活动多面向理解、应用、分析认知目标(数量分别为23,11,20),亦有评价、创建类学习活动设计。在组织形式方面,班级活动的时间占比仍要高于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但此时的班级活动中围绕学生演示的师生对话增多,课堂语言多为展示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表达个人观点或主动提出问题;而在C4、M2、R2中,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占比(分别为:71.18%、54.17%、60%)已高于班级活动。技术使用方面,学生也成为课堂的技术使用主体,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更为丰富。此时,教师角色从知识讲授转变为交互引导、学习指导和协调讨论,学生也从知识消费者转向知识创建者。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变化随之带来组织形式、师生角色等的转变,一方面表明有计划的活动设计与合理的组织协调能够转变现有学习方式以彰显技术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类型——基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实践研究[J]. 郑刚,李玉顺,辛雪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09)
[2]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刘清堂,叶阳梅,朱珂.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4)
[3]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述评——基于2011-2013年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分析[J]. 李青,蔺方舟. 中国电化教育. 2013(12)
[4]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 詹青龙.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2)
[5]教师的教学决策:内涵、构成及意义[J]. 宋德云,李森. 课程.教材.教法. 2008(12)
[6]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 杨开城. 中国电化教育. 2002(12)
[7]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 张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5)
[8]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J]. 赵慧军. 东北师大学报. 1997(01)
本文编号:3486542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8,3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活动五角模型
2018年第4期(总第300期)结果是活动对学科内容知识、技能以及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等影响的描述;学习情境是学习活动具体的发生环境;学习行为的结构及其序列呈现了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图2学习活动的描述框架三、电子书包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解构思路课堂教学视频分析为揭示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提供了数据源与分析路径,应用该方法,以下阐明具体的分析框架、分析对象与分析过程。(一)分析框架纵观已有的课堂视频分析框架,TMISS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编码阐述什么是教学质量,通过课堂师生公共对话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基于课堂互动行为的量化分析反映课堂的情感气氛、教师倾向、技术使用等情况;S-T分析法量化分析课堂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以刻画教学性格;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简称)课堂观察工具(ISTEClassroomObservationTool,ICOT)[15]用以分析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参与层次以及课堂对技术的相关需求。上述框架中,FIAS每3秒采样、S-T分析每30秒采样、ICOT以每3分钟为分析片段,这样每隔规定时间的采样易割裂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而分析内容上,课堂师生公共对话、课堂互动行为等未能反映活动的动态过程。但这些分析框架的编码为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活动的结构提供了参考,如ICOT中对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活动类型等观察变量的设计。表1学习活动分析框架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从学科出发,因此解构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时,以完整课堂为分析单元,具体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分析教学流程/环节,将课堂连续事件分解为具有教学意义的时间单元,即学习活动视频片段;其次根据学习活动的构成,从微观上分析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书包开展学习,具体见表1。其中,学?
电化教育研究程中,和一名课程和教学论专业(按学科)的研究生一起,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整体观察确定课型,以统一框架分析教学环节。分析在记录活动持续时间的同时,概括活动主题,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流程简图。例如,针对语文阅读课,形成课外学习、课堂导入、泛读学习(整体感知)、精读品味、迁移训练和总结提升的教学过程;数学课归纳为问题提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应用巩固的过程。以四年级语文《将相和》一课(两个课时,对应课例为C3和C4)为例,形成的教学流程简图如图3所示。图3《将相和》教学流程其次是描述学习活动。以单个视频片段为研究对象,从活动认知目标、活动环境、学习行为结构、学习行为序列等方面分析课堂学习活动。分析完成后,形成单个课例的分析记录。四、电子书包环境下课堂学习活动的三层描述按照上述过程分析后,14个课例解构为66个技术作用的学习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学习活动多面向理解、应用、分析认知目标(数量分别为23,11,20),亦有评价、创建类学习活动设计。在组织形式方面,班级活动的时间占比仍要高于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但此时的班级活动中围绕学生演示的师生对话增多,课堂语言多为展示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表达个人观点或主动提出问题;而在C4、M2、R2中,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占比(分别为:71.18%、54.17%、60%)已高于班级活动。技术使用方面,学生也成为课堂的技术使用主体,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更为丰富。此时,教师角色从知识讲授转变为交互引导、学习指导和协调讨论,学生也从知识消费者转向知识创建者。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变化随之带来组织形式、师生角色等的转变,一方面表明有计划的活动设计与合理的组织协调能够转变现有学习方式以彰显技术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类型——基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实践研究[J]. 郑刚,李玉顺,辛雪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09)
[2]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刘清堂,叶阳梅,朱珂.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4)
[3]国内电子书包应用现状述评——基于2011-2013年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分析[J]. 李青,蔺方舟. 中国电化教育. 2013(12)
[4]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 詹青龙.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2)
[5]教师的教学决策:内涵、构成及意义[J]. 宋德云,李森. 课程.教材.教法. 2008(12)
[6]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 杨开城. 中国电化教育. 2002(12)
[7]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 张华. 教育发展研究. 2001(05)
[8]活动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J]. 赵慧军. 东北师大学报. 1997(01)
本文编号:3486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48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