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14

  本文关键词: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刻板印象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认知对象进行简单的归类而构成的,对该群体及内部个体所持有的单一的、普遍的、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倾向。本研究以留守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用外显和内隐的刻板印象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内容进行了测量,确定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内容。另外,本研究对留守儿童和社会大众两类群体的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内容进行了测量和研究,观察内、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特点。研究目的: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特质及强度进行测量,确定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内容,并对留守儿童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方法:运用了自由联想测验、K-B典型特质测量和Gardner刻板印象强度测量相结合的外显刻板印象测量方法,对612名被试者进行了留守儿童外显刻板印象的测量;运用SC-IAT单类联想测验对80名被试进行了内隐刻板印象的测量,通过外显和内隐的刻板印象的研究得出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研究结论:(1)外显刻板印象中,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更强的刻板印象,比较而言,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相对弱一些;而内隐刻板印象中,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群体表现出积极的刻板印象,社会大众却对留守儿童表现出消极的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本群体在自立、懂事、不善交流、思念等6个刻板印象特质词汇上均分超过中值3分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社会大众群体在孤单、自立、缺爱、懂事等13个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特质词汇上均分超过中值3分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留守儿童在积极的刻板印象维度(t=3.07,p0.01)上显著高于社会大众群体,但在消极维度(t=5.26,p0.01)和总分(t=4.85,p0.01)上,社会大众群体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本群体。内隐留守儿童刻板印象SC-IAT测验中,社会大众群体D值平均分为一0.06;留守儿童D值平均值为0.31;t检验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群体的D值均分要高于社会大众群体,且具有显著性。(2)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留守儿童群体中,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呈现显著性相关;社会大众群体中,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也呈现显著性相关。
【关键词】:留守儿童 刻板印象 SC-IAT测验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8
  • 第1章 研究综述8-22
  • 1.1 刻板印象的综述8-17
  • 1.1.1 刻板印象的概念8-10
  • 1.1.2 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流派10-11
  • 1.1.3 刻板印象的分类11-13
  • 1.1.4 刻板印象的测量13-15
  • 1.1.5 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刻板印象关系15-16
  • 1.1.6 刻板印象现有研究16-17
  • 1.2 留守儿童的综述17-20
  • 1.2.1 留守儿童的概念17
  • 1.2.2 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研究17-18
  • 1.2.3 留守儿童情绪情感研究18-19
  • 1.2.4 留守儿童认知方面的研究19-20
  • 1.2.5 留守儿童的测量20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20-21
  • 1.4 研究意义21-22
  • 1.4.1 理论意义21
  • 1.4.2 实践意义21-22
  • 第2章 研究—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外显研究22-35
  • 引言22
  • 2.1 研究目的与假设22-23
  • 2.1.1 研究目的22
  • 2.1.2 研究假设22-23
  • 2.2 研究方法23-24
  • 2.2.1 自由联想测验23
  • 2.2.2 K-B法问卷测量-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特质测量23-24
  • 2.2.3 Gardner法问卷测量-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强度测量24
  • 2.3 研究结果24-32
  • 2.3.1 工具的适用性24
  • 2.3.2 自由联想测验结果24-25
  • 2.3.3 K-B法问卷测量-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特质测量结果25-27
  • 2.3.4 Gardner法问卷测量--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强度测量结果27-29
  • 2.3.5 留守儿童及社会大众的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对比29-32
  • 2.4 讨论分析32-33
  • 2.5 研究结论33-35
  • 第3章 研究二 留守儿童内隐刻板印象研究35-42
  • 引言35-36
  •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36
  • 3.1.1 研究目的36
  • 3.1.2 研究假设36
  • 3.2 研究方法与过程36-38
  • 3.2.1 材料准备36-37
  • 3.2.2 预实验37
  • 3.2.3 研究被试37
  • 3.2.4 研究程序37-38
  • 3.3 数据处理38-39
  • 3.4 研究结果39
  • 3.4.1 留守儿童内隐刻板印象的描述性统计39
  • 3.4.2 留守儿童内隐刻板印象的差异性检验39
  • 3.5 讨论分析39-41
  • 3.6 研究结论41-42
  • 第4章 研究三 留守儿童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结构的相关研究42-48
  • 引言42-43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43
  • 4.1.1 研究目的43
  • 4.1.2 研究假设43
  • 4.2 研究方法与过程43
  • 4.3 研究结果43-46
  • 4.3.1 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结构的描述性统计43
  • 4.3.2 刻板印象结构的相关分析43-44
  • 4.3.3 内外群体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44-46
  • 4.4 讨论分析46-47
  • 4.5 研究结论47-48
  • 第5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48-51
  • 5.1 总讨论48-49
  • 5.2 总结论49
  • 5.3 创新之处49-50
  • 5.4 本文的局限50
  • 5.5 未来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55-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玲;;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2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3 连淑芳;;想象对大学生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4 连淑芳;杨治良;;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5 周丽清;;内隐老化刻板印象的年龄差异及其与认知老化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0期

6 甘媛源;余嘉元;;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动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S1期

7 贺雯;梁宁建;;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8 安桂花;张海钟;;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9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10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陈传锋;杜雪;;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玉佩;杜秀芳;;刻板印象抑制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景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何志芳;刘建平;;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沛;杨亚平;;刻板印象表征中的功能性模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ke鹒,

本文编号:360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60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