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心理适应与母亲教养方式:一项追踪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心理适应与母亲教养方式:一项追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逐步推进,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城乡文化是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两者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必然会给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指个体对某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指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心理适应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流动儿童面对两种差异较大的的文化,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状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母亲教养方式是母亲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影响儿童的心理适应。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是保护子女不受心理适应问题影响的有效方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对儿童的心理适应产生不利影响。故本文主要探讨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70名4-7年级随父母迁入到上海读书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调查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母亲教养方式、心理适应的状况。其中文化认同包括迁入地文化融入和家乡文化保持两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接纳温暖和控制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幸福感、孤独、抑郁四个指标。两次调查所用问卷一致,都包括社会和文化融入量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孤独感量表、幸福感量表。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从横向上看,T1、T2时期的迁入地文化融入均与同时期的自尊、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T1、T2时期的家乡文化保持与同时期的自尊、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从纵向上看,T1时期的迁入地文化融入、家乡文化保持、自尊、孤独感、幸福感、抑郁均与T2时期的相应变量呈显著正相关。(2)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入态度在心理适应水平存在差异,整合态度的流动儿童幸福感、自尊水平最高,边缘态度的儿童孤独感、抑郁水平最高,同化、分离态度的居中。(3)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对其后心理适应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同时期的心理适应而发挥作用的。具体来说T1迁入地文化融入对T2自尊、孤独感、幸福感、抑郁,T1家乡文化保持对T2自尊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其同时期的心理适应而发挥作用的。(4)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具体从横向上看,T1母亲接纳温暖与同时期流动儿童的自尊、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孤独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T1母亲控制与同时期的孤独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T2母亲接纳温暖与同时期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T2母亲控制与同时期的心理适应相关不显著。从纵向上看,母亲接纳温暖、控制都与其后的相应变量呈显著正相关。(5)母亲教养方式调节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母亲接纳温暖可以调节家乡文化保持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当母亲接纳温暖处于高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对自尊、孤独感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当母亲接纳温暖处于低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显著正向预测其自尊,负向预测其孤独感。母亲控制可以调节流动儿童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当母亲控制处于高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对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当母亲控制处于低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显著正向预测其幸福感。
【关键词】:流动儿童 文化认同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1
- 1.1 流动儿童10-11
- 1.2 文化认同11-13
- 1.2.1 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态度11-12
- 1.2.2 文化认同的理论模型12-13
- 1.3 母亲教养方式13-15
- 1.3.1 母亲教养方式的界定13-14
- 1.3.2 母亲教养方式的分类14-15
- 1.4 心理适应15-16
- 1.4.1 心理适应的界定15
- 1.4.2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15-16
- 1.5 文化认同、心理适应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16-20
- 1.5.1 文化认同、文化融入态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16-18
- 1.5.2 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18-20
- 1.6 问题提出20
- 1.7 研究假设20-21
- 第2章 研究方法21-23
- 2.1 研究对象21
- 2.2 研究工具21-23
- 2.2.1 自尊量表21
- 2.2.2 幸福感量表21
- 2.2.3 孤独感量表21-22
- 2.2.4 抑郁量表22
- 2.2.5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22
- 2.2.6 社会和文化融入量表(SCAS)22-23
- 2.3 数据收集与处理23
- 第3章 研究结果23-35
- 3.1 社会和文化融入量表的因素分析23-25
- 3.1.1 探索性因素分析23-24
- 3.1.2 验证性因素分析24-25
- 3.2 文化融入态度25-27
- 3.2.1 文化融入态度的聚类分析25-26
- 3.2.2 文化融入态度的描述性统计26-27
- 3.2.3 文化融入态度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比较27
- 3.3 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27-31
- 3.3.1 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27-28
- 3.3.2 流动儿童文化认同对心理适应影响的路径分析28-31
- 3.4 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母亲教养方式的作用31-35
- 3.4.1 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31-32
- 3.4.2 母亲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32-35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35-39
- 4.1 流动儿童文化融入态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35-36
- 4.2 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36
- 4.3 母亲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的关系36-38
- 4.3.1 母亲教养方式与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关系36-37
- 4.3.2 接纳温暖对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调节效应37
- 4.3.3 控制对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调节效应37-38
-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38-39
- 4.4.1 研究不足38-39
- 4.4.2 展望39
- 第5章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7
- 附录47-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刘曙东;;中国近代城乡的文化差异及启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余小鸣;;关注留守和流动儿童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的脆弱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7期
4 李红婷;;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 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左占伟;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年08期
8 王琳娜;;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冬霞;林小荣;林春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8期
10 吕英;吕昀;;父母不同教养倾向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学军;[N];学习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绍清;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特点及家庭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庆华;高中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何资桥;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学习适应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苏小林;长沙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心理适应与母亲教养方式:一项追踪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7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