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探究教育对明清晋商兴衰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22 14:16

  本文关键词:探究教育对明清晋商兴衰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晋商于15世纪兴起,16世纪70年代进入其鼎盛时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到19世纪20年代还独领风骚创立了票号,但19世纪后期开始急剧衰落。谈到晋商能够纵横中国商界近五百多年的原因时,不得不说到的就是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磨砺了晋商子弟及学徒的品行,也养成了他们在变化万千的商海当中善于应变的能力,为以后延续商业繁荣和巩固祖宗基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到清末晋商出现大量纨绔子弟,吸食鸦片,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祖辈的从商精神与道德伦理被抛之脑后,晋商也开始急剧衰落。可见晋商近五百年兴衰沉浮必与其教育息息相关,笔者拟从教育的角度探述晋商兴衰的原因。本论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研究明清晋商五百年的兴衰缘由,不仅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晋商的发展及其教育概况,也有利于形成对晋商文化传统的认识。第二章为明清时期晋商发展概况。通过总结前辈对于晋商兴衰原因的分析,展现出明清晋商的发展概况。第三章为教育对明清晋商兴盛的影响。包括以商立身的职业教育使其致富,以学促商的儒家文化教育使其发展,和薪火相传的培养教育使其兴旺三个部分。从这三个方面通过大量例证来论述晋商兴盛的教育原因。第四章为教育对明清晋商衰落的影响。包括时局的变化与不变的教育观念,新式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富不过三的恶性循环”三个方面。通过归纳分析以及大量事例来佐证晋商的衰落与其后期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第五章为晋商教育对当代的启示。通过前文的分析,提出对当代晋商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清晋商 教育 兴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一、选题依据8
  • 二、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0-12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晋商发展概况12-18
  • 一、晋商兴起及发展概况12-14
  • (一) 有利的位置12
  • (二) 历史的契机12-13
  • (三) 创新的发展13-14
  • 二、晋商的衰落14-18
  • (一) 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影响14-15
  • (二) 国内外局势的影响15
  • (三) 现代交通业的影响15-16
  • (四) 受到政府和官员的压榨16-18
  • 第二章 教育对明清晋商兴盛的影响18-28
  • 一、以商立身的职业教育使其致富18-23
  • (一) 商业道德教育18-20
  • (二) 商业技能教育20-23
  • 二、以学促商的儒家文化教育使其发展23-25
  • (一) 为经商而习儒23-24
  • (二) 为入仕而习儒24-25
  • 三、薪火相传的培养教育使其兴旺25-28
  • (一) 克勤克俭25-26
  • (二) 严于律己26
  • (三) 勤奋进取26-28
  • 第三章 教育对明清晋商衰落的影响28-34
  • 一、时局的变化与不变的教育观念28-31
  • (一) 时局的变化与不变的教育观念28-29
  • (二) 错误的教育理念把未来和政府捆绑在一起29-31
  • 二、新式教育方式的影响31
  • 三、“富不过三的恶性循环”31-34
  • (一) 浓厚的农本思想31-32
  • (二) 墨守成规的观念32-33
  • (三) 后代子弟生活奢侈,挥霍无度33-34
  • 第四章 晋商教育对当代的启示34-38
  • 一、新型的“义利观”教育启示34-35
  • 二、理性的诚信教育启示35-36
  • 三、变革的创新教育启示36-38
  • 结语38-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乔南,许晓川;对晋商重视教育的深层次讨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张明富;明清商人投资文化教育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探究教育对明清晋商兴衰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85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