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教育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个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设计更适当的教育发展指数来衡量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我国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教育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奠基石,国家与地方政府应该加倍关注教育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教育水平在各个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所以文章的选题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文章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及协调性指数对安徽省各市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对的策略。文章根据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的特点设计了三个维度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41个三级指标。由于教育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宜采用主观赋权法。但如果把每个指标都赋予相同的权重,又不能彰显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所以文章采用熵权法与主成分分析两种常用的方法进行赋权,从而测算出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与分指数。再利用聚类分析画出各市教育发展水平的树状图,将把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分为五个等级梯度。另一方面文章研究了各市教育发展水平的内外部协调性,通过内部协调性研究,发现各市教育发展水平均处于内部协调范围,可以归类出各市教育发展水平的内部协调特征;通过各市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发现各市之间外部性协调关系的差别很大,同时归类出各市教育发展水平的外部协调特征。对于安徽省教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文章针对性得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文章在对教育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协调度指数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创新。采用主成分与熵权法逐级加权,既遵循了数据的客观性又能保证原始指标的完整性。在设计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外部协调度指数时,选取代表外部经济状况的指标时采取优中择优的方法,使选取的外部经济指标更能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教育发展指数 熵权法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协调度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7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20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6
- 1.2.1 国外研究状况11-13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3-16
- 1.2.3 研究的局限性16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16-20
- 1.3.1 框架的基本结构16-18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8-19
- 1.3.3 文章创新点19-20
- 第2章 教育发展指数的构成方法研究20-31
- 2.1 熵权法研究20-24
- 2.1.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与模型20-21
- 2.1.2 熵权法的步骤21-24
- 2.2 主成分分析研究24-30
- 2.2.1 主成分分析概念及优缺点24-25
- 2.2.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模型25-26
- 2.2.3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26-30
- 2.3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31-37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31-32
- 3.1.1 综合性原则31
- 3.1.2 重点性原则31
- 3.1.3 简洁科学性原则31
- 3.1.4 可获得性原则31-32
- 3.1.5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并用32
- 3.2 CIPP评估模式32-33
- 3.3 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与不足33-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编制及分析37-58
- 4.1 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编制过程37-42
- 4.1.1 三级指标赋权37-38
- 4.1.2 二级指标赋权38-39
- 4.1.3 一级指标赋权39-40
- 4.1.4 教育发展指数的测算40-42
- 4.2 聚类特征分析42-44
- 4.3 协调度指数研究44-55
- 4.3.1 协调度模型44-45
- 4.3.2 内部协调性分析45-50
- 4.3.3 外部协调性分析50-55
- 4.4 对策及建议55
- 4.4.1 以区域教育为着手点,引导各市教育全面均衡发展55
- 4.4.2 重视教育指标的创建与研究,完善教育指标框架55
- 4.4.3 建立教育责任机制,保证教育要素不偏不倚55
- 4.5 本章小结55-58
- 第5章 文章总结与展望58-61
- 5.1 文章总结58-59
- 5.2 未来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参差的发展——2012各国发展指数的竞争力评价及2007-2011各国发展指数的活力评价[J];未来与发展;2012年03期
2 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课题组;秦丽萍;徐国祥;朱国众;;全国各省市转型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年04期
3 张维为;;“另类”发展指数[J];发现;2008年10期
4 彭非;智冬晓;;2007:中国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年11期
5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杨京英;姜澍;何强;;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J];调研世界;2012年12期
6 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03期
7 靳忠良;;“心怀人类”的挪威教育[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2008年04期
8 郭小东;刘彦军;;对财税科学发展指数的进一步运用研究——简化表达与制约因素寻找[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10 杨京英;姜澍;何强;;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晓西;潘建成;;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研究[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罗欣;;创意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初探[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鹃;乔俊峰;;北京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维汉;首个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2 汪洵;中国海洋发展指数发布[N];中国船舶报;2014年
3 本报评论员;用“辛苦指数”提升“发展指数”[N];阜新日报;2014年
4 ;全球零售发展指数发布[N];中国服饰报;2014年
5 降瑞峰;人民大学首次发布中国发展指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王庆环;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中国发展指数”[N];光明日报;2007年
7 周兆军;“中国发展指数”首次公布[N];消费日报;2007年
8 郭萱;公司名列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前三[N];国家电网报;2011年
9 记者 孙丽萍;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京沪两地遥遥领先[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沈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N];证券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艳;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设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廖化敏;综合发展指数理论与方法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各市教育发展指数的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1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