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3:15
本文关键词: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股重要思潮,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但是在实践方面,中小学心理教师做的工作并不是很突出,检验实践成果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解决高中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弥补长久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究偏向质化研究而缺乏量化研究的不足,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潍坊市某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进行调查,探究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并在高一年级任意选择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级是实验组,另一个班级是对照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接受问卷调查,包括前测、后测以及追踪后测,实验组学生接受一个半月的教学实验,对照组学生不接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的实施。使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性(情)维度分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实验前后测量和追踪后测,了解他们在积极人际心理品质上发生的变化,进而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产生的作用。得出的结论如下:(1)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一学生的持重品质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高二和高三学生持重品质差异不显著;三个年级执着品质有显著差异,但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从高三到高一执着品质得分依次递减。(2)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灵触动品质显著高于男生。(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积极人际心理品质的提高。(4)本研究中设计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单元活动方案具有有效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3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3
- 2.1 积极心理学13-14
- 2.1.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13
- 2.1.2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13-14
- 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4-16
- 2.2.1 积极教育14-16
- 2.2.2 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创立16
- 2.3 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现状16-19
- 2.3.1 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16-17
- 2.3.1.1 心理品质16
- 2.3.1.2 积极心理品质16
- 2.3.1.3 重要优势品质16-17
- 2.3.2 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17-18
- 2.3.3 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证研究18-19
- 2.4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9-23
- 2.4.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19-20
- 2.4.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20-23
- 3 研究设计23-33
- 3.1 研究假设23
- 3.2 研究被试23-24
- 3.3 研究工具24-25
- 3.4 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25-33
- 3.4.1 研究步骤25
- 3.4.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单元活动方案25-32
- 3.4.3 数据处理32-33
- 4 研究结果33-38
- 4.1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结果33-34
- 4.1.1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33-34
- 4.1.2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34
- 4.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中生人格的影响34-36
- 4.2.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35
- 4.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分析35-36
- 4.2.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后效分析36
- 4.3 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36-38
- 5 分析与讨论38-41
- 5.1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差异分析与讨论38-39
- 5.1.1 不同年级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38-39
- 5.1.2 不同性别高中生积极心理了品质的差异39
- 5.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中生人格影响的分析与讨论39-41
- 5.2.1 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分析与讨论39-40
- 5.2.2 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讨论40-41
- 6 结论与反思41-42
- 6.1 结论41
- 6.2 反思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9
- 后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科宇;谈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J];克山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2 林桂辉;浅谈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教育[J];三明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3 纵艳芳;初论裁判员的心理品质[J];湖北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4 徐丽萍;浅论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作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5 熊捍红;谈谈大学生专注心理品质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沈通俊;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构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梁启文;在教学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陈忠根;;制约大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朱艳妮;;医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宋刚;;校长应当怎样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晶;曲淑丽;许哲;;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崔应珉;贾成祥;张书文;徐江雁;陈德p,
本文编号:428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2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