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8:30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初中生 厌学成因 团体干预


【摘要】:厌学问题,不只是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普遍的存在于广大学生群体中,这已成为当今教育学界的共识。众多周知,学生的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等均与其密切相关,因此厌学问题已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并提升其身心健康,有必要开发一些针对厌学问题的干预训练技术。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的关键时期,也是厌学问题的高发时期。因此,开展针对初中生厌学问题成因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本研究首先以郑州市第二中学36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初学生厌学量表》,考查初中生的整体厌学状况及成因。然后依据被试上次考试的总分,从中划分出“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较差”三个类别的学生,考查不同类别学生的厌学成因状况。其次,本研究从研究一的被试中筛选出八十名厌学学生,其中一半接受团体辅导,另外一半不做任何处理,考查团体干预策略对于缓解初中生厌学状况的有效性。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厌学状况较为严重。具体而言,初中生的厌学得分随年级递增而增多,且男生的厌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厌学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学习成绩一般学生的厌学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厌学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个人原因。(3)团体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初中生的厌学问题,但无法完全消除其厌学心理。
【关键词】:初中生 厌学成因 团体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10
  • 1.2 研究目的10-11
  • 1.3 研究的意义11-13
  • 1.3.1 理论意义11
  • 1.3.2 实践意义11-13
  • 2 文献综述13-18
  • 2.1 核心概念界定13-14
  • 2.1.1 厌学的界定13
  • 2.1.2 厌学学生的表现分类13-14
  • 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2.2.1 中学生的厌学原因14
  • 2.2.2 厌学的干预措施14-15
  • 2.3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2.3.1 中学生的厌学原因15-16
  • 2.3.2 厌学的干预措施16-18
  • 3 研究设计18-19
  • 3.1 本研究的内容18
  • 3.2 研究方案18-19
  • 4 研究一:中学生的厌学成因19-24
  • 4.1 研究方法19
  • 4.1.1 研究对象19
  • 4.1.2 研究工具19
  • 4.1.3 数据处理19
  • 4.2 研究结果19-21
  • 4.2.1 初中学生厌学的整体状况19-20
  • 4.2.2 不同成绩类型学生的厌学状况20-21
  • 4.3 结果与讨论21-24
  • 4.3.1 中学生厌学状况的人口学特征21-22
  • 4.3.2 初中学生的厌学成因22-24
  • 5 研究二:中学生厌学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24-28
  • 5.1 研究对象24
  • 5.2 研究方法24-25
  • 5.2.1 概述24
  • 5.2.2 团体辅导方案24-25
  • 5.3 研究程序25
  • 5.3.1 具体实施25
  • 5.3.2 量表后测25
  • 5.4 结果25-26
  • 5.5 分析讨论26-28
  • 6 结论28-29
  • 7 不足与展望29-31
  • 7.1 不足29
  • 7.1.1 样本的代表性不全面29
  • 7.1.2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29
  • 7.1.3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局限性29
  • 7.2 展望29-31
  • 8 启示31-34
  • 8.1 个人方面31
  • 8.2 家庭方面31-32
  • 8.3 学校方面32-33
  • 8.4 社会方面33
  • 8.5 同伴方面33-34
  • 参考文献34-39
  • 附录1:初中生厌学量表39-42
  • 附录2:团体心理辅导一42-45
  • 附录3:团体心理辅导二45-47
  • 附录4:团体心理辅导三47-50
  • 附录5:团体心理辅导四50-54
  • 附录6:团体心理辅导五54-58
  • 附录7:团体心理辅导六58-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辉;儿童智力和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2期

2 徐木梨;;鼓励儿子[J];源流;2005年03期

3 ;具备优异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1期

4 张晓天;;使用成绩袋检查学生知识和正确评定学习成绩的点滴经验[J];化学通报;1958年03期

5 尚林;;要正确对待"差生"[J];人民教育;1983年07期

6 杨建远;;学习费报销应同学习成绩挂钩[J];财会通讯;1985年03期

7 赵淑华;;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探讨[J];中国校医;1987年01期

8 徐保宽;对学习成绩与患“近”关系的回顾对比[J];学校卫生;1988年01期

9 舒信国;张金栋;郭鹰;;刍议林业院校新生入学前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与招生制度之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1990年04期

10 马佳;学习成绩≠智力[J];广州教育;1990年Z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富;;“青苹果”不是乐园——怎样面对学生的早恋[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2 刘庆敏;李莉;陈仁华;;社会心理因素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荣;;循循善诱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4 吴映雄;;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基于西部五省小学六年级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东菊;靳淑慧;;农村儿童心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凤兰;王世华;张新蕾;石秀印;;仁爱教育的学习成绩提升功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袁军;;关于学习成绩的一个递归路径模型的检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丽;;浅谈初三班主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9 薛力民;;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10 李栋;;学语文怎生一个“读”字了得[A];2014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送出来的[N];青岛日报;2013年

2 记者 邹俊川;睡眠足阅读多的孩子学习成绩最好[N];四川日报;2014年

3 边平达;成绩好≠心理健康[N];健康报;2004年

4 杨超苏;打破定式思维提倡“没有第一”的教育观念[N];锦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况王居 本报记者 林培;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创新能力强[N];新华日报;2008年

6 杨正刚;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N];黔西南日报;2010年

7 上海长征医院 教授 徐通;学习成绩好就不是多动症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见习记者  武娜 记者 张芹;小学生使用成绩反下降[N];连云港日报;2006年

9 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万胜;略谈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方法[N];抚州日报;2008年

10 ;儿童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习成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鑫;影响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及干预策略[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春;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初中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琳;初中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复杂性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宁慧芳;教师差别行为、学业情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邓春元;基于因子分析的医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心理因素及统计方法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阚武杰;前台与后台:“好学生”违规行为的实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伊丽;小学高年级学业情绪、学业控制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昀莉;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金刚;农村中学寄宿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云凤;中学生学习责任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5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545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0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