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9:27

  本文关键词: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课程 设计 公共教育学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崇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信息技术背景下,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内容精炼、资源多样、可移动性的特点,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追求方便高效、便利学习的需要。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并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搜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阐述了微课程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又对微课程的研究特点以及微课程的理论基础,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及认知负荷理论,分别进行了论述与说明。此外,结合微课程的特点与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原则、设计模式等。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领域,对于高等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较少,因此研究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这一课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以后的高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结合时代背景,对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进行设计研究能够为教育技术领域的设计者进行微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高师公共教育学走出迷惘的困境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 设计 公共教育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34;G40-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9
  • 一、研究背景9-10
  • (一)微时代的到来9
  •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9-10
  •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课程的建设需求10
  • (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0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0-12
  • (一)研究目的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一)国外微课研究现状12-14
  • (二)国内微课研究现状14-16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16-17
  • (一)研究内容16-17
  • (二)研究方法17
  • 注释17-19
  • 第二章 微课程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9-27
  • 一、微课程相关概念及特点19-24
  • (一)微课程相关概念19-22
  • (二)微课程特点22-24
  • 二、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24-26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
  • (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24-25
  • (三)非正式学习25
  • (四)个性化学习理论25
  • (五)认知负荷理论25-26
  • 注释26-27
  • 第三章 高师公共教育学学科特性分析27-34
  • 一、高师公共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27
  • (一)教育学的学科特殊性27
  • (二)公共教育学的重要性27
  •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开发的必要性27-30
  • (一)公共教育学问题27-30
  •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开发的必要性30
  •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30-33
  • 注释33-34
  • 第四章 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及模式建构34-44
  • 一、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34
  •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设计过程34-37
  • (一) 微课程的目标设计35-36
  • (二)微课程的内容设计36-37
  •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37-38
  • (一)检测自主学习成效38
  • (二)作业38
  • (三)协作探究38
  • (四)展示、质疑、阐释38
  • 四、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38-40
  • (一)吸引学习者注意38
  • (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38-39
  • (三)注意引导学习者的学习39
  • (四)及时反馈,,激发学习兴趣39
  • (五)能够让学习者觉得老师就在身边39
  • (六)注重逻辑结构性39
  • (七)时间尽可能短39
  • (八)动起来39
  • (九)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39-40
  • (十)注重技术规范40
  • 五、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模式40-42
  • (一)学习者需求分析40
  • (二)课程内容选择40-41
  • (三)课程时间设计41
  • (四)微课程制作设备选择41
  • (五)微课程开发41
  • (六)微课程实施设计41
  • (七)微课程评价设计41-42
  • 六、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开发的常见类型及制作过程42-43
  • (一)屏幕录制42
  • (二)手机拍摄42-43
  • (三)手写板、交互式白板+录制软件43
  • (四)专业摄像机拍摄43
  • 注释43-44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44-46
  • 一、研究总结44
  • 二、创新点44-45
  • 三、研究不足45
  • 四、研究展望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件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51-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晋祥;《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的构想[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年01期

2 曹长德;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定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钟铧,陈文华;略论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的厚望与厚待[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涵平,周鸿敏;公共教育学改革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陶志琼;公共教育学的革命:由教师教育学向学生教育学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6 王守恒,汪昌华;案例教学: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王剑兰;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改试验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1期

8 张天雪;基于专业化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9 严丽萍;;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魏彦红;;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性质与目标的再定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飞;高师公共教育学微课程设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曾令英;高等师范学院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吴耐军;高师公共教育学“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春娟;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素梅;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行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丽;高师生公共教育学学习态度调查分析[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玉东;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实用化改革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杜萍;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赵莹;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素立;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与课程重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6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56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4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