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补习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野下的“补习教育”研究
【摘要】:“存在即合理”,这是哲人说的;然而,这并不绝对。但是,存在却必然反映某种事实。“补习教育”作为一种真切的社会存在,其发展之势锐不可挡,这是事实之一;事实之二是,“补习教育”在当下中国无疑被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人们对它爱恨交加,厌之却不弃之、恨之却更好之。而在管理当局看来,“补习教育”则是犯规不断,屡禁不止。何以如此?面对“补习教育”这一事实存在,我们该采取何种态度,乐观还是悲观,否定、批判还是适当引导,逐渐改善?我们能否寻找到一种为社会需要并且更为优质的“补习教育”?!不言而喻,“补习教育”与“补习”密切相关,它是以公立的、主流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为参照系的。本文“补习教育”的概念,来自笔者在导师指导下对各种补习性教育现象进行田野研究后的概括——这是一个我们首创的并需要“自定义”的新概念。笔者认为,“补习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基本指向是作为国家公立的、主流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的补遗及多维辅助的角色而出现的:它是普遍的,灵活的,具有补习性、私人性和针对性的。所谓文化视野下的“补习教育”研究,就是以文化观点审视各种补习性的教育现象。进而言之,就是把“补习教育”视为一种文化,从文化理念出发,用文化学原理审视其价值特征,进而寻求解决“补习教育”困惑的“文而化之”策略。纵观“补习教育”的发展历程,尽管它们表现形式各异,在各个历史时期又独具特色,但在公立学校教育之外的具有补习性质的教育,自正规学校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在古代,不完全对称于“补习教育”的部分私学等曲折向前发展;近现代,趋近于“补习教育”的新型私学稳中有进地发展。及至当代,伴随学历社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补习教育”发展进入高峰期,以火热态势迅速前行。他们在生存条件、开办形式和内容特征上,都具有某种相似之处。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笔者在“补习教育”考察中发现,当前我国“补习教育”主要在开办目的、补习提供者资历、对“补习教育”的理解和“补习教育”的社会位置四个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从文化视野出发,“补习教育”只有积极重塑、优化其文化形象,彰显其文化引领原则,联合补习提供者、补习者、家长和公立学校教师,提高补习机构集体的凝聚力,采用多元模式,勇于创新,不断升级“补习教育”的特色,才能找到一条优质的发展之路。毋庸讳言,关于“补习教育”,“乱”,是当前多数人对“补习教育”的共同看法;而“灵活”,也是多数人对“补习教育”的特点总结。根据一年多对各种补习性教育现象进行的田野研究,笔者认为,“补习教育”是一种带有某种合理性的社会存在。如果我们以一种具有弹力的思维对待它所出现的问题,也许可以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反之,如若我们持续批判却无所作为,“补习教育”终将成为更大的问题,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从“补习教育”的实际来看,我们有理由持乐观态度,还原其拾遗补缺的本性,肯定并支持其积极因素,实现扬长避短。笔者希望,大家消除偏见,与“补习教育”从业者一起努力,使之真正成为为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服务的“正能量”。
【关键词】:“补习” “补习教育” 客观存在 文化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2.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缘起:基于“补习教育”现实困惑的思考12-14
- 一、理论探索:基于“补习教育”内涵的反思12
- 二、现实回应:基于“补习教育”功能发挥的困惑12-13
- 三、兴趣驱使:基于个人“补习教育”实践的体悟13-14
- 第一章 话语背景:基本范畴与研究思路14-27
- 一、基本范畴的界定和解读14-18
- (一)文化与“文化视野”14-15
- (二)“补课”与“补习”15
- (三)“教育补习”与“补习教育”15-16
- (四)本研究对于“补习教育”的界定16-18
- 二、相关文献综述18-23
- (一)关于“补习教育”内涵的研究18-20
- (二)关于“补习教育”兴盛原因的研究20-21
- (三)关于“补习教育”影响及对策的研究21-23
-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23-27
- (一)研究的目的23
- (二)研究的意义23-24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24-27
- 第二章 价值呈现:“补习教育”及其文化的理论梳理27-38
- 一、文化的概念与特质27-30
- (一)文化概念的理解27-29
- (二)文化特质的解读29-30
- (三)文化视野的“批判”实质30
- 二、“补习教育”的内涵把握30-35
- (一)“补习教育”的概念提出30-32
- (二)“补习教育”的内涵概括32-34
- (三)“补习教育”的特征把握34-35
- 三、洞察意义:“补习教育”的文化价值审视35-38
- (一)“补习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36
- (二)“补习教育”在文化冲突与变迁中的沟通价值36-37
- (三)“补习教育”在文化整合中的创新价值37-38
- 第三章 历史回望:中国“补习教育”的文化历程38-48
- 一、从中国古代私学看“补习教育”(学校产生以来-1840年)38-42
- (一)官学失修,为私学的诞生创造条件38-39
- (二)古代私学的开办形式39-40
- (三)古代私学和当代“补习教育”在内容特征上存在共鸣40-42
- 二、从中国近现代的新型私学看“补习教育”(1840-1977年)42-45
- (一)社会条件为近现代补习教育提供了生长土壤42-43
- (二)近现代新型私学的开办形式43-44
- (三)特征上近现代新型私学趋近于当代“补习教育”44-45
- 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补习教育”(1978年至今)45-48
- (一)当代“补习教育”得以成长的条件45-47
- (二)当代“补习教育”的开办形式47
- (三)当代“补习教育”的内容特征47-48
- 第四章 文化批判:中国“补习教育”的现状考察48-59
- 一、持续升温:“补习教育”的文化乱象及其分析48-52
- (一)乱象一:“补习教育”或成盈利手段,补习收益待议48-50
- (二)乱象二:“补习教育”提供者资质参差,补习质量堪忧50
- (三)乱象三:“补习”成时尚,“补习教育”沦为摆设50-51
- (四)乱象四:理解偏差,“补习教育”遭质疑51-52
- 二、成因分析:“补习教育”何以如此52-56
- (一)环境解答:文化观念与经济支持52-53
- (二)时代所趋:现代教育观的变革53-54
- (三)法制要求:无法逾越的学校教育制度54
- (四)集体无意识:缺乏理性认识的补习教育观念54-56
- (五)欲壑难填:“不够完美”的教育资源56
- 三、真相还原:基于文化批判的“补习教育”再认识56-59
- (一)当前“补习教育”“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处境57
- (二)“补习教育”新观念57-59
- 第五章 未来展望:创建价值引领的优质“补习教育”59-67
- 一、重塑内涵,,优化“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59-61
- (一)积极优化“补习教育”的内涵59
- (二)重塑“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59-60
- (三)华丽转型:从课后补充到多维辅助的角色转变60-61
- 二、创建优质“补习教育”的文化引领原则61-64
- (一)统一理念原则61
- (二)凝聚力原则61-62
- (三)特色原则(个性原则)62-64
- (四)敢于做原则64
- 三、升级特色,重组“补习教育”的多元模式64-67
- (一)机构组织模式65
- (二)学习管理模式65
- (三)补习教育者职责模式65-66
- (四)课程设计模式66-67
- 结语:探寻一条优质“补习教育”之路67-68
- 参考文献68-73
- 附录一:沁水县“补习教育”现状调查问卷73-77
- 附录二:沁水县“补习教育”现状访谈提纲77-79
- 致谢79-80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智慧;;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文化适宜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3期
2 赵晓林;;对补习教育过热现象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 苏全有;张江波;;论晚清的补习教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杜琳;施祖毅;;国际视野下的影子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14期
5 曾晓东;龙怡;;对补习教育体系的争论及其政策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6 张麦玲;;国内外补习教育发展刍议[J];教育观察;2012年06期
7 宋洪珍;;初中生教育补习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年12期
8 陈全功;;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9 宣立虎;;探析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上市之路[J];法制与社会;2011年28期
10 周卿;王璇;;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琼;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文涛;校外补习与学生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勇;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振;锦州市初中生校外有偿补课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8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8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