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权力衰退时代下的教师影响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6:30

  本文关键词:权力衰退时代下的教师影响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权力衰退 教师影响力 实践智慧


【摘要】:教师影响力是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作为教育实践的基础与重要环节,教师影响力是教育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因而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在已有研究中,教师影响力被划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前者是指由社会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构成的影响力。后者是指由教师个人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构成的影响力。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二者应该有机统一,在适度恰当使用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上,突出强调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然而,教师权力性影响力有何局限性,为何要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又有何时代背景,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影响力,已有文献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比较空泛,缺乏一定的理论分析。笔者试图将“权力的衰退”作为研究的时代背景和讨论原点,对教师影响力展开研究。权力的衰退,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意味着原本权力统治的单一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松散。多元象征着民主和自由,可是多元导致的松散无根性却存在一定的危机。在教师影响力的研究中,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多元世界(尤其是这一因素)等影响会对教师的“划一”权力构成挑战。教师“丧权”后,学生的“自由”发展道路上还需不需要教师的影响力呢?来自教育世界的影响力就此消退了吗?这就是研究的起点。本研究遵循客观主义——相对主义——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路线。首先,探讨教师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划一”规训的客观主义倾向,容易造成对学生发展的束缚。其次,在权力衰退的时代,由于外部多元世界的挑战,教师影响力面临丧权的危机,陷入学生“怎样都行”的相对主义危险中。再次,新时代要求非权力性影响力应该比以往更有所担当,因为它既遵循教育伦理的客观性,又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相对性。最后,在制度化教育中,教师应该运用实践智慧构建教师影响力,合理使用权力性影响力,突出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提升自我,展现人格魅力。
【关键词】:权力衰退 教师影响力 实践智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9
  • 一、问题的提出7-8
  • (一) 权力的时代境遇7
  • (二) 教师影响力的时代困境7-8
  • (三) 孩子还需要教育的正能量吗?8
  • 二、研究文献综述8-15
  • (一) 有关权力衰退的研究8-9
  • (二) 有关影响力的研究9-11
  • (三) 有关教师影响力的研究11-15
  • 三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15-16
  • 四、核心概念界定16-17
  • (一) 教师影响力16
  • (二) 实践智慧16-17
  • 四、研究意义17
  • 五、研究路径与方法17-19
  • (一) 研究路径17-18
  • (二)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教师影响力的现实境遇:权力性影响力的稀释19-31
  • 一、教师权力性影响力正在加速衰退19-22
  • (一) 概念诠释19-20
  • (二) 权力的加速衰退及其表现20-22
  • 二、教师权力性影响力失去优势的成因22-27
  • (一) 客观主义倾向:学校教育对“划一”的规训22-24
  • (二) 相对主义危险:来自多元环境的挑战24-27
  • 三、权力的稀释:从客观主义走向相对主义?27-30
  • 小结30-31
  • 第三章:教师影响力的召唤:非权力性影响力应更有所担当31-45
  • 一、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概念诠释31-35
  • (一) 定义及内涵31-33
  • (二) 构成因素33-35
  • 二、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体现了教育交往价值35-44
  • (一) 教育交往价值及其表现形式35-38
  • (二) 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客观性和相对性的“双向承诺”38-44
  • 小结44-45
  • 第四章 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实践智慧中的教师影响力45-55
  • 一、实践智慧是教师影响力的根本保障45-50
  • (一) 遵循向善的教育客观性46-47
  • (二) 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相对性47-49
  • (三) 回归教育实践理性49-50
  • 二、实践智慧的具体路径50-55
  • (一) 合理使用权力性影响力,突出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50-52
  • (二) 关爱学生,因材施教52-53
  • (三) 努力提升自我,展现人格魅力53-55
  • 结语55-58
  • 一、“一”还是“多”?55-56
  • 二、研究展望与不足56-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录62-69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940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40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