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30 19:45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生活事件压力 趋近应对 回避应对 自杀意念 个人访谈


【摘要】:青少年自杀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以往研究,大多数青少年自杀未遂者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都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增加了自杀行为和自杀成功的风险性。本研究将自杀意念界定为个体在面对应激性情境及其产生压力时,内心产生的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关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研究一主要以横断研究探讨生活事件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杀意念两两之间的关系。以应激易感理论、认知理论、自杀的无望理论为基础,探索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趋近、回避两种不同指向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且从动态的角度揭示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二者间的作用。研究二则通过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两年自杀意念得分进行分组,挑选了两年均在高分组及两年均在低分组的12名学生,与他们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对每个年级2名男生,2名女生的谈话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进行质性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自杀意念得分高低不同的学生的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先后对两所中学六至八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在第一年与第二年让学生填写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自评应对策略量表。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交叉滞后分析以及多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到量化结果,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得到质性结果。具体结论如下:(1)六至八年级初中生相比于第一年,生活事件压力减小,趋近型应对方式减少、回避型应对方式增多,自杀意念升高。(2)从横向关系来看,T1、T2生活事件压力各维度均与同时期自杀意念得分呈正相关。各类生活事件中同学朋友压力、丧失压力在T1和T2两个时期均能显著预测同时期自杀意念,同学朋友压力能够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丧失压力能够负向预测自杀意念。在T1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压力能够正向预测自杀意念。T1、T2时期,趋近型应对方式均与同时期自杀意念负相关,回避型应对方式均与同时期自杀意念正相关。(3)从纵向研究结果来看,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存在相互预测关系,相比于自杀意念对生活事件压力的预测力,生活事件压力是自杀意念更强的原因变量,生活事件压力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意念。生活事件压力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完全通过生活事件压力的累计效应以及生活事件压力对同期自杀意念的影响的间接作用而实现;趋近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存在相互预测关系,自杀意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趋近型应对方式,趋近型应对方式也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回避型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不存在相互预测关系。(4)生活事件压力能够负向预测初中生整体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间其缓冲作用,能够减弱生活事件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5)访谈结果显示,自杀意念稳定高分组与稳定低分组,在自我评价、认知推理、应对方式的选择、对生命、死亡、自杀事件态度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生活事件压力 趋近应对 回避应对 自杀意念 个人访谈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44
【目录】:
  • 附件3-4
  • 摘要4-6
  • ABSRTACT6-12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2-24
  • 1 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13-16
  • 1.1 应激事件13-14
  • 1.2 应对方式14
  • 1.3 认知特点14-15
  • 1.4 社会支持15-16
  • 2 自杀意念16-19
  • 2.1 自杀意念的概念16-17
  • 2.2 自杀意念的相关理论17-19
  • 2.2.1 应激—易感理论17-18
  • 2.2.2 认知行为理论18-19
  • 3 自杀意念、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19-21
  • 3.1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19
  • 3.2 应对方式与生活事件、自杀意念的关系19-21
  • 4 问题提出21-23
  • 5 研究假设23-24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24-49
  • 研究一 问卷调查24-40
  • 1 研究对象24
  • 2 研究工具24-25
  • 2.1 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24-25
  • 2.2 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25
  • 2.3 自评应对策略量表25
  • 3 实验程序与数据处理25-26
  • 4 结果与分析26-35
  • 4.0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6
  • 4.1 各变量稳定性及年级、性别差异26-27
  • 4.2 各类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27-28
  • 4.3 各类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28
  • 4.4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杀意念的关系28-32
  • 4.4.1 生活事件压力、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28-29
  • 4.4.2 生活事件压力、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间交叉滞后分析29-32
  • 4.5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32-33
  • 4.6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33-35
  • 5 讨论35-40
  • 5.1 各变量的动态发展35-36
  • 5.2 生活事件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36-38
  • 5.2.1 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36-37
  • 5.2.2 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37-38
  • 5.3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压力与自杀意念间的作用38-40
  • 研究二 个人访谈40-49
  • 1 访谈对象40-41
  • 1.1 自杀意念得分组别与分布40
  • 1.2 访谈对象选择40-41
  • 2 访谈内容与程序41
  • 3 内容分析与处理41
  • 4 研究结果41-46
  • 4.1 组别稳定性41-42
  • 4.2 访谈内容42-46
  • 4.2.1 对自我的评价与期望42-43
  • 4.2.2 对生活状态的评价与期望43
  • 4.2.3 对回忆的取舍43-44
  • 4.2.4 应对方式及效果44
  • 4.2.5 认知推理过程44-45
  • 4.2.6 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45-46
  • 4.2.7 对自杀事件及其原因的看法46
  • 5 讨论46-49
  • 5.1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压力46-47
  • 5.2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认知特点47
  • 5.3 自杀意念高分学生的生命认知47-49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49-51
  • 1 关于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建议49-50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60
  • 附录60-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涛;李祚山;;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蔡军,肖水源,周萍;死亡概念的发展和儿童与少年的自杀意念[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3 花琳琳;施念;杨永利;赵天仪;施学忠;;不同缺失值处理方法对随机缺失数据处理效果的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4 汪伦;杨鑫铨;;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5 肖水源,周亮,徐慧兰;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二)自杀行为的概念与分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6 刘洋;李珊;;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7 张雯;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4期

8 耿永红;张小远;;医学新生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9 李永鑫;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10 李艳兰;;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0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50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6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