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在混龄教育儿童玩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0:35
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实,标志着我国二孩时代的到来。二孩家庭中的两个孩子(混龄儿童)如何通过共同玩耍,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获得共同成长己成为一个新课题。现有的一些儿童玩具,是基于独生子女的前提下设计和制造的。过多地考虑了家长的购买心理,缺乏对产品真正的使用者——儿童的心理研究,致使设计和制造出的儿童玩具,满足不了儿童的真实需要,更难以满足二孩家庭结构中混龄教育的新需求。本文将学龄前混龄儿童(3-6岁)确定为目标用户群,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玩教具的基本构成和儿童在学习中的真实需求,总结出了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需求点。将通感理念运用于混龄儿童玩具设计中,从用户使用场景、用户需求、产品功能三个设计点出发,结合混龄教育的理念,形成新的混龄儿童玩教具设计策略。本文试图探求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儿童玩具产品设计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和优化儿童玩耍体验,提炼其玩耍体验要素,与产品功能进行对应,得出优化体验的设计点。通过对产品实现模型构建,缩减用户心理模型与产品表现模型之间的差距,使之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设计中的设计
图 2-2 来源于爱稀奇网互相转化的互换,可以利用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的相似品感觉印象的关键。比较经典的一款就是无印如图 2-3 设计者深泽直人当时的灵感来源是想下通风扇的线绳,叶片就开始转动,随后叶片的定。利用通风扇的使用方式转化到了音乐 CD 播到通风扇的使用上。
来源于爱稀奇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外观形象设计[J]. 崔艳.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5)
[2]学前儿童颜色偏好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J]. 赵慧,庞维国. 基础教育. 2017(01)
[3]通感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J]. 孙宁娜,樊尚冰. 文艺争鸣. 2016(06)
[4]人机交互在儿童智能玩具中的应用研究[J]. 申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8)
[5]产品体验设计的方法研究[J]. 黄凌玉,王增. 包装工程. 2013(06)
[6]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研究[J]. 何祁骐,张凌浩.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03)
[7]幼儿玩具选择的研究[J]. 黄利. 教育导刊. 1998(S5)
硕士论文
[1]基于移动互联网行为分析的用户画像系统设计[D]. 王冬羽.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交互设计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孟.天津科技大学 2016
[3]基于STM32的RFID读卡器设计与实现[D]. 袁乐民.西北师范大学 2015
[4]基于儿童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设计[D]. 杨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4
[5]基于CLRC632和STM32的RFID读卡器电路设计[D]. 陈博.天津大学 2012
[6]3-6岁儿童同伴会话能力发展研究[D]. 杨晓岚.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3337
【文章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设计中的设计
图 2-2 来源于爱稀奇网互相转化的互换,可以利用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的相似品感觉印象的关键。比较经典的一款就是无印如图 2-3 设计者深泽直人当时的灵感来源是想下通风扇的线绳,叶片就开始转动,随后叶片的定。利用通风扇的使用方式转化到了音乐 CD 播到通风扇的使用上。
来源于爱稀奇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外观形象设计[J]. 崔艳.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5)
[2]学前儿童颜色偏好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J]. 赵慧,庞维国. 基础教育. 2017(01)
[3]通感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J]. 孙宁娜,樊尚冰. 文艺争鸣. 2016(06)
[4]人机交互在儿童智能玩具中的应用研究[J]. 申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8)
[5]产品体验设计的方法研究[J]. 黄凌玉,王增. 包装工程. 2013(06)
[6]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研究[J]. 何祁骐,张凌浩.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03)
[7]幼儿玩具选择的研究[J]. 黄利. 教育导刊. 1998(S5)
硕士论文
[1]基于移动互联网行为分析的用户画像系统设计[D]. 王冬羽.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交互设计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孟.天津科技大学 2016
[3]基于STM32的RFID读卡器设计与实现[D]. 袁乐民.西北师范大学 2015
[4]基于儿童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设计[D]. 杨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4
[5]基于CLRC632和STM32的RFID读卡器电路设计[D]. 陈博.天津大学 2012
[6]3-6岁儿童同伴会话能力发展研究[D]. 杨晓岚.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23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qianjy/312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