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21:09

  本文关键词: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意向性 教育意义


【摘要】:教育意向性是个体进入教育情境之中的态度,即个体以何种姿态进入教育情境及其所涉及的诸种事物。教育意向性的开启也就是个体之身体、生命的唤起,即唤起个体身心转向,进入与世界、与教育事物的意向性结构之中,唤起个体"欢乐地看-世界"、"欢乐地看-教学事物"。"兴"作为孔子所代表的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技艺,其要旨正在于以个体身心的唤起而唤起个体积极的教育意向性结构。"兴"的技艺意在唤起个体的教育意向性之时,给个体教育发生提供一个意义生发的境域,这对于应对当下学校教育乃至儿童发展中严重的厌学、内心虚无等问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裨补。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教育意向性 教育意义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中的问题也逐渐作为公共问题显现出来。近年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等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0年在全国进行的“中小学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的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2 赵晔琴;自杀的低龄化趋势及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200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郭翠菊;论怀特海的教育艺术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陈延庆;庄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4 赵国栋;关于信息通讯技术对大学教学影响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5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王桂波;《论语》之素质教育思想探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1期

8 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9 姜希玉;;社会公正的内涵分析[J];沧桑;2006年04期

10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时代表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擘;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D];河北大学;2001年

2 杨朝华;中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进;尊重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戴尊红;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性生态人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洪清;知识观的转变与教育理念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义清;儒家伦理文化现代化发展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宁团红;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家铣;从规范世界到意义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华;中学语言教材范文编选的文化视野[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小伟;论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长宇;酷文化·青年价值观·社会转型[J];青年研究;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1063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63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