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调查以及干预

发布时间:2017-10-26 10:10

  本文关键词: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调查以及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初一新生 同伴交往 适应 团体辅导


【摘要】:初中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同伴成为其继亲子之后的主要互动群体,而且本身生理和心理的转变以及环境的改变容易导致初一新生同伴关系适应出现问题。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人类的相关研究证明,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改善初中生不良同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稍嫌不足。大多数研究都是关于同伴关系的理论发展或相关性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实践探索,但对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辅导,多从儿童个人方面着手,很少注意儿童所处的系统环境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 本文以山西省某中学的初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了两个在男女比例、来源、年龄和教师方面差异不大的初一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一个为实验组,另外一个为对照组,初一(一班)为实验组,初一(二班)为对照组,其中初一(一班)的学生人数为57人,初一(二班)的学生人数为54人。 采用的方法是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法,研究的工具是同伴等级评定量表和团体活动调查表。同伴等级评定量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团体活动调查表有两部分,分别为干预前后所涉及的问题。研究程序为: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前测,前测的量表包括同伴等级评定量表以及团体活动调查量表的第一部分;然后对实验组的班级进行干预,干预方法为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包括八次,时间持续八周;八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实验后测,实验组的后测量表包括同伴等级量表和团体活动调查表的第二部分,对照组的后测量表为同伴等级评定量表。 对其所得的分数进行差异分析,从数据的结果上来看看:从总体上看,男生和女生在同伴交往适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女生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平均分的得分情况;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的平均分,并且差异显著(p0.05)。十预后,实验组的分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分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分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后测的平均数比前测的平均数高,但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并无差异。 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状况从总体来看,情况良好。 2.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不存在性别差异,学生生源存在差异,来自乡镇的新生适应性好于来自农村的。 3.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改善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是有效的。 4.本研究设计的干预方案是可行的。
【关键词】:初一新生 同伴交往 适应 团体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4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5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文献综述10-14
  • 1.2.1 国内外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10-12
  • 1.2.2 同伴关系评估方法的研究12-13
  •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4
  • 1.3 研究的意义14-15
  • 2 研究设计与方案15-25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工具15-17
  • 2.2.1 同伴等级评定量表15-17
  • 2.2.2 团体活动调查表17
  • 2.3 研究程序17
  • 2.4 干预方案的设计17-25
  • 2.4.1 设计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17-21
  • 2.4.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思路21-22
  • 2.4.3 团体辅导的内容及安排22-25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5-28
  • 3.1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的现状25-26
  • 3.1.1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的总体情况25
  • 3.1.2 不同性别的同伴交往适应的比较25-26
  • 3.1.3 不同生源同伴交往适应的差异分析26
  • 3.2 干预前后同伴等级量表结果分析26-27
  • 3.2.1 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伴等级评定量表得分情况26
  • 3.2.2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伴等级评定量表得分情况26-27
  • 3.2.3 实验组同伴等级评定量表分数的前测后测比较27
  • 3.2.4 对照组同伴等级评定量表分数的前测后测比较27
  • 3.3 团体活动调查表调查结果27-28
  • 4 讨论28-31
  • 4.1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的总体分析28
  • 4.2 初一新生同伴交往适应差异性分析28-29
  • 4.3 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效果分析29-30
  • 4.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改进之处30-31
  • 5 结论31
  • 6 建议31-32
  • 参考文献32-34
  • 附录34-37
  • 致谢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3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王希华;张哲;;学校人际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5 王强,柳静;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6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8 周宗奎;儿童社会技能的测评方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3期

9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2期

10 周宗奎,范翠英;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8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98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e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