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视域下国外课程理论的演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知识观视域下国外课程理论的演进研究
【摘要】:课程是围绕知识的选择、组织而展开的,知识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课程形态的演进。19世纪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虽然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但随着知识的客观中立性神话被打破,这一科学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阿普尔转换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政治取向。尽管阿普尔的思想显示了智慧的深度,却依然没有摆脱科学认识论及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教育中的映射。只有转换提问的方式即"知识怎样最有价值",寻求知识与学生间的意义关联才是这一问题的出路。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1年度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立项一般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广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071)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教育毫无疑问是指向知识传授的”。[’〕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更是紧紧围绕着知识及其获得方式的教育价值的估量、选择和组织而展开的。因此,,从知识观的视角来研究课程理论的演进无疑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一、什么知识最有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俞吾金;超越知识论——论西方哲学主导精神的根本转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邹诗鹏;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学习与探索;2003年02期
3 孙正聿;“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J];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4 吴晓明;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J];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龙;认识论的先验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以生存论维度重新理解认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和林,胡志海;三种知识观的比较以及它们对教育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7期
3 翟楠;;知识与知识观及其演变的教育意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年Z5期
4 刘青海;知识观变革中的师生观[J];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5 闫守轩;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黄首晶;康德的知识观革命及蕴涵的教育学原创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3期
7 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8 刘仲全;知识观的变革与教育创新[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9 万伟;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10 罗华;知识观的转变与教师角色创新[J];教育探索;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4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提出和演进[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6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的提出和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李光伯;;简论我国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9 李光伯;;简论我国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黄启后;;“人本”、“和谐”思想在课程领域的与时俱进[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顺海;实用、规律、理性:斯宾塞的教育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蔡福全;思维方式变了创新天地宽了[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山东杂文家 安立志;教材删改背后的思维方式[N];南方日报;2010年
4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茅卫东;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郑豪杰;课程的品质本该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郭倩 海鹰;“衔接班”,想说爱你不容易[N];联合日报;2008年
8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郝忠勇;师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潘文新;教育短视伤害的是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梅;波兰尼知识观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2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东娜;缄默知识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杨力;教师教育信念的层次结构与“演进”方式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陆明玉;从对象性思维到反思性思维——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75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7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