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
本文关键词: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挑战——关于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三重思考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校外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制度化和体系化,在青少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遭遇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首先,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使得校外教育体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幻像"。其次,从概念界定及其使用语境的变迁,分析校外教育社会建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可以看到校外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机构设置及其开展的活动来考虑问题的,至于这类机构的归属和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中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视域中去规划和建设,而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需要,基于解决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出现的问题,给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制度安排。最后,从政策调整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审视校内外教育的关系,探讨校外教育功能的预设,可以发现校外教育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教育牵制下与学校课程保持衔接和互补,并在活动方式上趋同于学校教育,既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更是政策不完善的反应。21世纪以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完整地了解社会,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中国校外教育机构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受苏联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在引进和发展、移植和改造、建构和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的校外教育体制,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如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海平;;意义追问中的语境思维方式——当代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走向[J];长白学刊;2006年05期
2 王娜;;语境主义知识观:一种新的可能[J];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尚立;[N];学习时报;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云洁;张海峰;;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孙国民,于晓东;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目标偏向融合模式”及其对大学体育课程相关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5 夏悦怡;;高职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J];才智;2009年28期
6 黄英;刘云艳;;关于幼儿家长幼儿心理健康观的访谈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7 蒲永明;;近十年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9期
8 林宇;;教学符号暴力与农民工子女认知内驱力——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9 潘涌;论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解放[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10 胡小京;;浅论师范教育发展趋势[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刚成;乔刚;;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探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景华;;静安区中小学生需要经历的N项科普活动的实施[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5 李梅;;青少年校外教育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仰峰;拓展型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4 许鹏;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创建[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霞;基于课堂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牛菁;校外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静;中小学校外科技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静;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尹伊;试论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迪;新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叙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华杰;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2 盛晓明;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3期
3 郭贵春,刘俊香;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7期
4 李正风;科学知识普适性信念及其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1期
5 B.巴恩斯,D.布鲁尔,鲁旭东;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J];哲学译丛;2000年01期
6 W·V·奎因 ,贾可春;自然化的认识论[J];世界哲学;2004年05期
7 郭贵春;论语境[J];哲学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开明;甘岸献;;德国弗莱堡市的校外教育[J];教书育人;2009年20期
2 ;青少年校外教育[J];中国教师;2011年09期
3 卢晓明;;让学生喜欢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指标[J];上海教育;2011年06期
4 周海燕;;又一片沃土[J];江西教育;2006年23期
5 张青菊;;激活校外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合格人才[J];青海教育;2007年06期
6 陈长宽;陈业群;;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教育;2010年05期
7 赵殊;;关于校外教育办学方向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9期
8 钱景霞;;浅谈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J];中国教师;2011年09期
9 朱蒙;;中国校外教育的今天与明天——与学大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金鑫对话[J];中国教师;2009年10期
10 郑开翔;;校外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创新[J];各界文论;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蕴梅;;校外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2 李霜叶;;服务与生存——新时期教师角色小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叶金花;;浅谈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4 陈莉;;三结合转化潜能生的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5 马晓东;黄连芳;;新时期农村学生家访的策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黄玉根;;乐园式校外活动课程构建的理论探索[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李刚;;小心,学生“自杀性”行为[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黄建明;陈敬;;构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台[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9 王万章;崔学勤;王路;;老年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10 万丽梅;;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性假日科技活动的探索与思考[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薇;校外教育机构也要减负[N];解放日报;2007年
2 何志东;校外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首都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记者 夏禾;校外教育机构全市共有16家[N];苏州日报;2010年
4 主持人 本报见习记者 王强;家长热衷“考后题检”说明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彭薇;校外教育场所,别异化成教室[N];解放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崔劲松;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N];光华时报;2011年
7 记者 刘昊;本市校外教育将纳入教育督导体系[N];北京日报;2006年
8 四川省青少年宫协会副秘书长、广元市青少年宫主任 王英荣;做好统筹兼顾 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科学发展[N];广元日报;2007年
9 记者 左春明 晓雄;实践教育受孩子欢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王占民;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N];青岛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昱;中国西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敏;学校教育中保护小学生人格权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关玉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3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3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