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高职高专学生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和自我概念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2 19:11

  本文选题:抑郁 + 应激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3期


【摘要】:[目的]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的作用,为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以775名高职高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调查,对其抑郁情绪、应激因素、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抑郁情绪的应激因素及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对抑郁的影响路径。[结果]考试失败或不理想、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家庭经济困难、升学压力和个性化应激源为引发高职高专学生抑郁的主要应激源。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自我概念中的积极自我为抑郁的拮抗因素。而自责和消极自我为引发抑郁的因素。另外,自责、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可通过影响应激评价对抑郁情绪产生影响。[结论]高职高专学生的应激源具有自己的特点。降低自责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自我概念,提高积极自我概念的心理干预方法能够降低应激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影响,进而使抑郁情绪得以改善。同时,上述方法及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也可直接对抗抑郁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ress factors, coping styles and self-concept of depress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methods] A total of 775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SCL), Youth Life event scale, Xiao Plan's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ennessee Self-Concepts scale, and their depression and stress factors were analyzed.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ping style and self-concep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factors affecting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oping style and self-concept on depression.[results] failure or unideal examination, long stay away from family members can not be reunited,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the str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individualized stressors are the main stressors to cause depression.Problem solving in coping style and positive self in self-concept are antagonistic factors of depression.Self-blame and negative self-is the cause of depression.In addition, self-blame, positive self and negative self can influence depression by influencing stress evaluation.[conclusion] the stress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o reduce the coping style of self-accusation and negative self-concept,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self-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improve the depression mood.At the same time, the above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can also directly combat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20062512)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轶冰;鲁峰;;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关系调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3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4 梁世钟;;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0年04期

5 周文霞;李显文;何贤晨;尹奕清;;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J];卫生研究;2007年04期

6 王黎恩,王极盛;医学院校大学生具体生活事件与抑郁状态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7 刘忠泉;;大学生问题指向应对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应激体验中介模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彬林;檀尔立;;医科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冲;刘铁桥;陈洁;郑敏婕;;自我概念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年04期

3 刘海燕;宁淑芬;;《情绪管理》课程与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疏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王艳;;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状况的干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杨轶冰;鲁峰;;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关系调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梁日忠;蓝建卓;韦善干;覃奠仁;;运用团体咨询技术对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陈建新;;大二、大三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谢念湘;赵金波;佟玉英;;49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9 常晓希;张晶;黄辛隐;;倾诉对苏州市在校大学生心理状态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10 张亦慧;周建立;;深圳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毒品依赖者童年期虐待及相关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红;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健康危害行为及身心亚健康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龙飞艳;团体咨询对长沙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俊;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燕;大学新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毅;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压力应付的相关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范如芬;贫困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王健;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梁巍;失业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彭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困惑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03期

4 杨雪花,戴梅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年02期

5 潘建男,郑胜圣,郑全全,陈树林;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6 李波,李林英,安芹,贾晓明;重大危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非典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7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9 屈坚定,余星池,高伟娜,Therese Hesketh;城乡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症状调查[J];青年研究;2003年01期

10 郝丽萍,闫玫;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轶冰;鲁峰;;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关系调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宪伟;掌永莉;刘金同;;高中一年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3 贺社新;苗艳敏;;初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蓝芳;金一波;孙文静;戚瑞丰;胡迪;;应对方式、抑郁影响中学生睡眠质量的路径分析[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5 孙宏伟;宋玉萍;王艳郁;;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与人格、应对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03期

6 井世洁;李西君;;初中生的抑郁状况及应对方式研究[J];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下);2002年S2期

7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张华;;应激环境下 你怎样应对[J];成才与就业;2011年04期

9 胡志;竞技体育中应重视和加强应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姬成伟;刘华平;窦路明;邢玉梅;郑玉华;王晓成;邢锦;;城市初中生应对方式对其发生心理问题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李琼;马丽琴;冯喜;;高师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侯玉波;高歌;张梦;;京港中学生对压力之应对方式与其自身及父母因素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燕;;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及自我效能感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7 姚斌;王延松;;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状态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10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金国 赵靖平;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回事[N];健康报;2004年

2 杨舒怡;秋冬时节如果你抑郁了,就多晒晒太阳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顾德宁;关心病人要从“心”开始[N];新华日报;2006年

4 于俭;抑郁症自疗五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薛静丽;“音乐”不当 人“得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许丹邋孙晓江;如何调理秋季抑郁情绪[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鞠红梅;救心[N];哈尔滨日报;2010年

8 蔡晨瑞;梦中灰色象征抑郁情绪[N];北京科技报;2004年

9 金摘;年终"盘点"易忧郁[N];温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崔立新;近九成住院冠心病患者有焦虑或抑郁情绪[N];中国人口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2 段书;抑郁影响高血压病预后的心理学和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文燕;个性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杨;跳绳运动对三本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高辉;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燕梅;应激情境下研究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罗莉君;高师贫困大学生应激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秀娟;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及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7 占玉珍;江西高等院校体育专科生应对方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丽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9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丽;中学生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4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