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9-10-24 09:31
【摘要】:正2011年7月2日,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育部师范司司长许涛、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西北师范大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微;;“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2 王英杰;;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在全军“比较军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2期

3 杨小微;;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危机”中寻找“转机”[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7期

4 张家军;;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话语权之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6 阳荣威;唐琼;;试论中国教育学的作为——基于中美教育学发展境遇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7 李五洲;;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8 ;人有境界品自高[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6期

9 贺乐凡;试析学校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J];中小学管理;1996年06期

10 班建武;;“十一五”期间德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胡谊;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视野:专长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苑文彪;;重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爱萍;单中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争鸣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振海;;老学科 新气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 文;中国教育学走过沧桑百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瞿葆奎 郑金洲 程亮;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王善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规划纲要》与学科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香;“教材老化” 政协委员引出话题 专家学者条分缕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单中惠;学科发展由“破”而“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复旦大学历史系 章清 台湾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 刘龙心 埃尔朗根一纽伦堡大学 朗宓榭;探解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姜继为 冯婕;教师职业中的隐性问题值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凤阳;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历程[D];河北大学;2003年

2 朱丽英;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雷勇;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霍云丽;赫尔巴特学派教育理论在华传播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光艳;我国新时期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6 潘成广;程今吾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周艳;中国教育研究原创缺失的主体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涛;追寻教育的语言基础[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单敏;关于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10 顾琳;“建构主义热”的冷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2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52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