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使用过程中的暴力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0-03-27 07:21
【摘要】:目的:本文以微博这一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切入点,调查大学生微博使用过程中的暴力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相关行为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安徽省的2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自制的大学生微博暴力行为与心理健康情况调查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调查表具体内容包括:个人情况调查表、意识形态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三个部分。并采用Epi 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三所高等院校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问卷2052份,其中有效问卷2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有效参与调查的男生1039人,女生961人。平均年龄为(20.12±1.13)岁,调查对象涵盖不同专业和年级。结果显示,不同大学生性别、专业、年级等特征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对微博中的网络暴力事件言论及所处心理差异性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过微博暴力的大学生群体对比未遭受过网络暴力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建康质量较差,其差异性非常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性别、家庭背景、年级及专业的大学生在微博暴力中的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质量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中女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健康情况均优于男生,大二年级学生使用微博最为频繁且容易发生微博暴力行为,遭受过微博暴力群体的心理健康质量评估结果劣于未遭受过微博暴力的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本文编号:2602669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范朝霞;;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现状调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Z1期
2 莫楠;;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当代传播;2013年01期
3 郭爱涛;;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1期
4 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年01期
5 赵阳;;我国微博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与有效监管[J];学术交流;2011年12期
6 李静;;论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其干预[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冬辉;网络暴力事件与网络围观[D];南昌大学;2010年
2 周知;网络暴民成因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宁宁;论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及治理[D];河北大学;2010年
4 吴珊;网络舆论暴力中的传播技术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孙健;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2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60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