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2:24
【摘要】:社会适应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表现的适应能力或适应行为。社会适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已不仅具有工具性,同时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新型生活方式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处于发展重要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其生活方式乃至认知、社会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均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甚至产生巨大的改变。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使用内容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孤独感、抑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父母监控网络使用的策略现状及作用。本研究对南宁市543名中小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研究(两次测量),测量中小学生的网络内容使用、父母监控网络使用的策略以及孤独感、抑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等社会适应指标;并对254名七、八年级学生测量其感知到的父母监控网络使用策略,和家长所采用的监控网络使用策略,研结果发现:(1)中小学的网络使用内容频率为:T1中,除了九年级的网络娱乐行为频率最高之外,其他年级的信息搜索行为频率最高,相比其他两种形式,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频率最少;T2中初中生主要为网络娱乐,小学生主要为信息搜索,社会交往仍然最少。(2)中小学的网络使用内容存在有年级、性别差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两次调查中,三类网络使用内容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年级越高,被试在网络使用内容各个维度上报告的行为频率越高,且达到显著性。在初中阶段,T1中,信息搜索上的年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在显著。T2中,网络娱乐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的网络娱乐行为要多。(3)中小学的网络使用内容之间前后测相关均显著,说明三种网络使用内容形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4)中小学生前后测的信息搜索与孤独感和抑郁负相关显著,与生活满意度和自尊正相关显著。前测的社会交往与前后测的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后测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后测的社会交往与后测的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前测的网络娱乐与后测的抑郁负相关显著,后测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显著;后测的网络娱乐与前后测孤独感均呈负相关显著,与后测的自尊呈正相关显著。(5)通过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可知,网络使用内容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网络使用内容、社会适应和父母监控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性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T1的信息搜索可以通过T1的父母监控的干预策略调节中小学生的T2的孤独感水平。进一步简单斜率分析表明,T1的高干预策略能显著的负向预测中小学生的T2的孤独感。(6)逐步回归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显示了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的内容受到其社会适应显著的影响,孤独感、抑郁可以同时性负向预测信息搜索;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不仅能够同时性预测,还可以滞后性预测信息搜索,且预测方向是正向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图文】:

关系图,孤独感,信息搜索,关系图


生的信息搜索与孤独感之间的预测关系所示,网络使用的信息搜索与中小学生的孤独感之间 T1 与孤独感 T1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信息搜索 T2 著,说明两变量的相关在 T1 与 T2 里具有同步性。索 T2 之间相关显著,孤独感 T1 与孤独感 T2 之间的相独感在 T1 和 T2 上具有稳定性。(3)同时信息搜索著(r1=-0.219,p<0.01),孤独感 T1 与信息搜索 T2,p<0.01)。可以推断两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同>r1,说明中小学生的孤独感影响其网络使用中信息搜采用 Enter 法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控制孤独感独感 T2 有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159,p<0.01)T1,孤独感 T1 对信息搜索 T2 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总体上说明,孤独感是信息搜索的预测变量。

关系图,信息搜索,关系图,负向


归分析法对抑郁和信息搜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探用和效应量大小。结合差异检验结果,将年级和性别中,如表 5.7.2 所示。结果表明,抑郁 T1 能显著负T2 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信息搜索 T2。结合两次回归分析测更多体现为同时性预测。从预测方向上看,抑郁对负向预测,说明抑郁水平越低,会使得小学高年级学取进行更多的信息搜索。表 5.7.2 抑郁对信息搜索的回归分析自变量 R R 方 R 方 β级 0.145 0.021 0.017 -0.别 0.郁 T1 0.197 0.039 0.033 -0.级 0.482 0.223 0.228 -0.

关系图,生活满意度,信息搜索,关系图


T1 与信息搜索 T2 交叉相关显著(r6=0.248,p<0.01)。可因果关系,在同步稳定相关的情况下,且 r6>r5,说明被试其网络使用中信息搜索的变化。如图表 5.7.3 生活满意析所示,采用 Enter 法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控制生 T1 对生活满意度 T2 有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76,p=信息搜索 T1,生活满意度 T1 对信息搜索 T2 的正向预测p<0.001)。总体上说明,生活满意度是信息搜索的预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静静;李董平;谷传华;赵力燕;鲍振宙;王艳辉;;父母控制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3期

2 陈琴;王振宏;;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情绪和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3 沈彩霞;刘儒德;王丹;;儿童网络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人格的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5期

4 黎亚军;高燕;王耘;;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6 周宇峰;胡春霞;;亲子沟通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郑昊敏;温忠麟;吴艳;;心理学常用效应量的选用与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8 孔金旺;梁修云;孟仙;刘晶;王礼桂;;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9 王莉;邹泓;任磊;么娆;;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与一般问题行为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8期

10 李晓巍;邹泓;曲可佳;;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聚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娜;儿童互联网使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父母监控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程建伟;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94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794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