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母亲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反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3:59
   儿童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包括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两大类。父母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情绪、认知归因及行为反应与儿童的社会适应关系非常密切。前人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且多关注外显问题行为,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拓展,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以幼儿和母亲为研究对象,同时考察情绪、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并纳入情境因素以探讨母亲对幼儿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的反应性特点,尤其是考察文化和情境特定性,并就其与儿童问题行为的联系进行追踪。具体而言,本研究包括两项研究:研究一,考察儿童行为类型和场景地点在母亲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反应性中的直接作用和交互作用;研究二,考察母亲反应性对幼儿后续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一采用实验研究,招募重庆市某幼儿园附近社区67名3-6岁幼儿母亲观看幼儿16种常见问题行为场景图片并让其假设该场景多次发生以评估母亲的情绪、认知归因及行为反应,被试内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母亲的反应性存在显著的行为类型主效应,母亲对外显问题行为有更多的生气、失望、厌恶和尴尬情绪,更多采取教育行动的倾向和惩罚训斥、干涉控制反应以及更多儿童可控性和故意及特质性归因倾向;对内隐问题行为有更多关心、担心和同情反应、鼓励安慰反应及母亲不可控归因倾向;(2)母亲的生气、尴尬、关心、担心和困惑情绪及特质性归因存在显著的场景地点主效应和行为类型*场景地点交互效应:母亲对家庭比对学校场景有更多的生气情绪,对学校比对家庭场景有更多的尴尬和关心、担心、困惑情绪;涉及外显问题行为,母亲对学校比对家庭场景更为关心、担心和困惑,对家庭比对学校场景感到更生气和尴尬,对内隐问题行为不存在这种场景地点上的差异;关于特质性归因,母亲对学校比家庭对场景中的问题行为有更多特质性归因倾向;涉及外显问题行为,无论学校或家庭场景,母亲特质性归因均无显著差异;对于内隐问题行为,母亲对学校比家庭场景有更多特质性归因倾向;(3)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消极情绪反应在消极因果归因与消极行为反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低关心反应在高抑郁归因与低积极行为反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二对研究一中同一批被试进行为期6月的追踪,采用儿童行为问卷(CBCL)测查间隔6月前后儿童的问题行为水平。控制6月前问题行为的初始水平,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母亲反应性各成分中仅伤害性感知维度对幼儿内隐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母亲对家庭场景中的内隐问题行为的伤害性感知负向预测6月后幼儿内隐问题行为,学校场景正向预测6月后幼儿内隐问题行为。整体而言,本研究发现,(1)母亲反应性具有显著的行为类型主效应,母亲对外显问题行为有更多以父母为中心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更多儿童可控性和故意及特质性归因倾向,对内隐问题行为有更多以儿童为中心的中性/积极情绪反应和鼓励安慰反应及母亲不可控性归因倾向;(2)母亲的情绪反应(包括生气、尴尬、关心、担心和困惑)和特质性归因存在显著的场景地点主效应和行为类型*场景地点交互效应:母亲对家庭比对学校场景有更多的以父母为中心的生气情绪和更多特质性归因倾向,对学校比对家庭场景有更多的尴尬和关心、担心、困惑情绪;而且,对于情绪反应,这种情境特定性只表现在对外显问题行为的反应上,对于特质性归因,这种情境特定性只表现在对内隐问题行为的反应上:涉及外显问题行为,母亲特质性归因无场景地点上的显著差异,但是母亲对学校比对家庭场景更为关心、担心、困惑和尴尬,对家庭比对学校场景感到更生气;涉及内隐问题行为,母亲对学校比家庭场景有更多特质性归因倾向,而情绪反应不存在这种场景地点上的差异;(3)母亲情绪及认知归因和行为反应三者间有显著关联,母亲的消极情绪反应在消极因果归因与消极行为反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低关心反应在高抑郁归因与低积极行为反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4)母亲对幼儿内隐问题行为的伤害性感知维度可以显著预测6月后幼儿的内隐问题行为:家庭场景负向预测6月后幼儿内隐问题行为,学校场景正向预测6月后幼儿内隐问题行为。总而言之,本研究考察了幼儿行为类型和情境因素对母亲反应性的影响以及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关系,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反应性研究,也为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12
【部分图文】:

顺序图,家长,反应性,顺序


孩的母亲观看男孩的问题行为场景。图片场景的呈现采用抵消平衡设计(ABBABAAB),以排除图片呈现顺序对被试评定的影响。研究中所采用家长反应性评定任务的试次安排和程序流程图如图1和图2所示(注,“F”代表家庭场景,“S”代表学校场景)。图1 家长反应性评定任务试次顺序图2 家长反应性评定程序流程图3.2.5 统计方法

流程图,评定程序,家长,反应性


孩的母亲观看男孩的问题行为场景。图片场景的呈现采用抵消平衡设计(ABBABAAB),以排除图片呈现顺序对被试评定的影响。研究中所采用家长反应性评定任务的试次安排和程序流程图如图1和图2所示(注,“F”代表家庭场景,“S”代表学校场景)。图1 家长反应性评定任务试次顺序图2 家长反应性评定程序流程图3.2.5 统计方法

母亲,幼儿,情境,场景


生气反应要显著强于学校场景;而对孩子的内隐问题行为,母亲对待学校场景和家庭场景的生气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生气反应在行为类型和场景地点的交互作用如图3所示。图3 母亲面对幼儿四种问题行为情境的生气反应得分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显示,母亲对子女问题行为的尴尬反应,行为类型的主效应显著,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光珍;梁宗保;陈会昌;张萍;;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莉;父母体罚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双向关系及其认知、情绪与生理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林芬;父母对儿童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信念[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0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840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