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师范大学》 2011年
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潘义辉
【摘要】: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界还是学术界,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改革界,梁漱溟都是争论的焦点。对于他的争议不仅来自于他的言论和性格,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思想。他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新儒学的开山之人;同时又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旗手,著名的改革家。作为集众多荣誉和矛盾于一身的时代人物,他的思想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本文仅从他教育现代化的内生性这点切入来论述他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内容,特点和局限以及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 本文的组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六个问题。首先是对于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以及内生性教育现代化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是研究的缘起和论文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再次是论述了对于以往研究的文献综述和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第一章。本章主要是从四个角度对梁漱溟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产生背景进行了细致深入分析。首先从国际大环境上对梁漱溟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横向的参照系;其次,通过对于当时国内时局的分析来论述梁漱溟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产生背景和价值意义;再次,通过对于梁漱溟家庭背景的分析,说明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最后,对于梁漱溟思想的渊源进行分析,论述梁漱溟思想独特性的原因。本章的任务是为下一章的内容做铺垫。 第三部分:第二章。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本章通过对于梁漱溟内生型教育与现代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内容和实践的分析,力图呈现出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清晰脉络和理论架构。本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了梁漱溟思想的哲学基础。梁漱溟崇尚直觉而贬低理性,常言阳明心学尤好心斋之“乐学”,这一切最终都归结为他的儒学现代化思想即新儒学哲学。其次,通过五个方面论述了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制度,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内容,亦或是教师队伍都具有现代化的因素,同时也都有传统的契合点。最后,论述了梁漱溟主要的两次实践,一次是河南的村治学院,这次时间比较短而且也不是以梁漱溟为主;另一次就是最为著名的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次实践最能体现梁漱溟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第四部分:第三章。本章主要论述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特色和困境以及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梁漱溟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内生性,相比较同时代的思想家的现代化思想的外入性而言是其思想的最大特色。梁漱溟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也有着自身所不能摆脱的困境,这些困境也体现了梁漱溟思想的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之处使得梁漱溟的实践举步维艰。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梁漱溟思想的光芒,他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尤其在农村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和教育如何处理传统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上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对进一步了解梁漱溟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和处理社会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取舍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拓展梁漱溟思想研究的深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对于现代化思想的内生型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对于当今的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29
【目录】: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梦奇;;逆鳞而谏的一代宗师——再说梁漱溟[J];源流;2005年04期
2 陈奇娟;;梁漱溟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3 程鸣;;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J];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2010年Z2期
4 周良发;;略论梁漱溟的人格及思想[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周良发;唐建兵;;斯宾格勒、汤因比、梁漱溟文化史观之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孟祥海;;记忆的永恒:文人间的“战争”[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1年01期
7 李红辉;;论梁漱溟的中西教育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8 ;读书[J];民族论坛;2011年13期
9 张法;;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论哲学特质——早期新儒学的思想特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文强;;两大文化论争的余绪——读瞿秋白杂文《猪八戒》[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龙珊;;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唐长河;;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秋帆;;梁漱溟、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马勇;[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N];经济观察报;2009年
3 程陶庵;[N];光明日报;2011年
4 北京大学副教授 吴飞;[N];北京日报;2010年
5 雷子震;[N];北京日报;2003年
6 张翠;[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马勇;[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黄敏兰;[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马军;[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郑碧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莉;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丽蓉;梁漱溟礼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伟;论梁漱溟的乡村秩序观[D];湘潭大学;2004年
5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年
6 林白;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8 朱启宝;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爱青;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机构
>吉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西北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黑龙江大学
>扬州大学
>山东大学
相关作者
>祝薇 >祖秋红
>王欣瑞 >黄海啸
>傅静 >孙琪
>张济洲 >阮静
>刘绪义 >王珍喜
>周朗生 >赖志凌
>李道湘 >崔玉婷
>修圆慧 >刘黎红
>毛文凤 >熊吕茂
>柴文华 >方世忠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9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