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育信息化2.0:议题构建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工具分析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1-10 07:12
  基于15份教育信息化2.0政策文件,遵循"政策议题→工具"的矩阵二维分析框架,通过议题厘定、工具分类、内容编码、统计描述等技术手段将当前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内在行动机理予以完整呈现。研究结果发现,学习、教学、评价、信息素养、基础设施等教育信息化2.0议题对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呈现"差序格局",即对供给型工具强依赖,对环境型工具一般性依赖,以及对需求型工具弱依赖。显然,政策工具的应用不平衡不利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序推进,未来需要增强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调整政策工具的结构以及完善政策工具的配套措施。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教育信息化2.0:议题构建与路径选择——基于政策工具分析的视角


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矩阵二维分析框架

对比图,政策工具,对比图,供给型


与政策议题相同,供给型、环境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由政策工具省域对比图可知,教育信息化2.0政策文本总体上对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使用失衡,而对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少。其中,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政策文本对政策工具使用情况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北京的政策文本对需求型政策工具强依赖,对环境型政策工具一般性依赖,对供给型政策工具弱依赖;上海的政策文本则对环境型、供给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依次递减;而湖南的政策文本在对供给型政策工具表现出强依赖的同时,环境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则平分秋色。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政策文本所关注的政策议题侧重点有联系,也有可能与地方政府的施政逻辑和政策工具使用“偏好”有关[17]。例如,北京作为首都承担着推行“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结构与模式改革的示范区作用,需要强化需求型政策工具所蕴含的“大市场”理念,弱化供给型政策工具所固有的“强政府”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学校、企业、行会等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三)“政策议题→工具”的交叉分析

关系图,议题,政策,拟合


(三)“政策议题→工具”的交叉分析通过议题厘定、工具分类、内容编码、统计描述等技术手段,将不同政策条款按照“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与“学习—教学—评价—信息素养—基础设施”政策议题进行拟合趋势分析,形成了“政策议题→工具”的拟合关系图(如图4所示)。研究结果发现,以红色拟合虚线为分界线,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将15份政策文本的“政策议题→工具”拟合匹配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具体来说,教育部、北京、湖南、浙江、河南的政策文本的拟合匹配度比较高,重庆、陕西、山东、上海、天津、辽宁的政策文本的拟合匹配度一般,而江苏、宁夏、安徽、广西的政策文本的拟合匹配度比较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策工具视阈下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研究——基于1978-2018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 常宝宁.  教育发展研究. 2019(Z2)
[2]技术赋能:区块链如何重塑治理结构与模式[J]. 赵金旭,孟天广.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03)
[3]中美人工智能政策体系的比较研究——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J]. 曾坚朋,张双志,张龙鹏.  电子政务. 2019(06)
[4]地方政府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 宋伟,夏辉.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0)
[5]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困境及出路[J]. 张养力.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5)
[6]教育信息化2.0:愿景与路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14届年会综述[J]. 张红英,耿楠,王志军,陈明选.  终身教育研究. 2019(01)
[7]政策工具一定会服务于政策目标吗——基于23份省级主体功能区政策文本的分析[J]. 耿旭,喻君瑶.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8]政策工具视角下PPP政策文本分析——基于2014-2017年PPP国家政策[J]. 柯洪,王美华,杜亚灵.  情报杂志. 2018(11)
[9]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 祝智庭,魏非.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9)
[10]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 王珠珠.  中国远程教育. 2018(07)



本文编号:2968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968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