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发布时间:2021-03-24 02:22
智慧教学手段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辅助生物化学课程授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课件、作业、测试推送,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应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雨课堂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高,雨课堂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学生平均成绩及课程评分均稳步提高。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2020,40(08)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雨课堂功能和题型喜好程度
基于雨课堂的雨课件功能,制作了每个章节的课前预习课件,并将章节的课前思考题、章节讲授过程中的自学内容、课外资料、文献及网址等信息也制作成雨课件,分别在课前和课后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最方便、快捷地获取课程相关的资料并随时学习。如核酸章节设计了“人是否需要单独补充核酸?”“D N A中有没有其他成氢键的方式?”“RNA、DNA、蛋白质先有谁?”“DNA能不能形成正平行双螺旋?”等思考题,在课前推送给学生,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再在后续课程讲述时,针对每个问题或逐一讲授、或在课堂及辅导环节讨论。基于雨课堂点名、投票和弹幕等功能,我们设计了“碱基的紫外吸收是否与pH值相关?”“DNA和RNA谁的D260/D280比值大?”“如何利用所学对DNA纯度进行判断?”等9个较为简单的课堂互动话题。通过随机点名的形式进行课堂问答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也设置了一些高阶性的话题,如“让学生说说质粒构建的思路,找出课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出双酶切)”,由学生自主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本课程组在使用雨课堂辅助生物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基于雨课堂功能的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改进反馈信息,笔者后续将继续挖掘生物化学雨课堂教学数据,并以此为支撑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图4 近3年学生平均成绩变化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OBE教育模式《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J]. 王琪琳,徐伟,王圣惠,冯伟,黄会明. 生命的化学. 2019(05)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杨菁,李宁,王顺,李宗泽,肖建英. 基础医学教育. 2019(04)
[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生代大学生适应性教育[J]. 赵雪琳,金恒. 生命的化学. 2019(02)
[4]基于“雨课堂”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J]. 黄丽莲,项建弘,王霖郁. 教育现代化. 2019(27)
[5]“互联网+”背景下《高等生物化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构建研究[J]. 弥志伟,陈龙,冯越,罗施中.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06)
[6]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活跃的生物化学课程[J]. 韩海棠. 生命的化学. 2019(01)
[7]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脂代谢教学中的应用[J]. 李宁,王顺,杨菁,张蕾. 基础医学教育. 2018(06)
[8]“双一流”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贝时璋英才班为例[J]. 李卫芳,周丛照.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8(02)
本文编号:3096872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2020,40(08)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雨课堂功能和题型喜好程度
基于雨课堂的雨课件功能,制作了每个章节的课前预习课件,并将章节的课前思考题、章节讲授过程中的自学内容、课外资料、文献及网址等信息也制作成雨课件,分别在课前和课后推送给学生,使学生能最方便、快捷地获取课程相关的资料并随时学习。如核酸章节设计了“人是否需要单独补充核酸?”“D N A中有没有其他成氢键的方式?”“RNA、DNA、蛋白质先有谁?”“DNA能不能形成正平行双螺旋?”等思考题,在课前推送给学生,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再在后续课程讲述时,针对每个问题或逐一讲授、或在课堂及辅导环节讨论。基于雨课堂点名、投票和弹幕等功能,我们设计了“碱基的紫外吸收是否与pH值相关?”“DNA和RNA谁的D260/D280比值大?”“如何利用所学对DNA纯度进行判断?”等9个较为简单的课堂互动话题。通过随机点名的形式进行课堂问答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也设置了一些高阶性的话题,如“让学生说说质粒构建的思路,找出课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出双酶切)”,由学生自主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本课程组在使用雨课堂辅助生物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基于雨课堂功能的教学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改进反馈信息,笔者后续将继续挖掘生物化学雨课堂教学数据,并以此为支撑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图4 近3年学生平均成绩变化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OBE教育模式《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J]. 王琪琳,徐伟,王圣惠,冯伟,黄会明. 生命的化学. 2019(05)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杨菁,李宁,王顺,李宗泽,肖建英. 基础医学教育. 2019(04)
[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生代大学生适应性教育[J]. 赵雪琳,金恒. 生命的化学. 2019(02)
[4]基于“雨课堂”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J]. 黄丽莲,项建弘,王霖郁. 教育现代化. 2019(27)
[5]“互联网+”背景下《高等生物化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构建研究[J]. 弥志伟,陈龙,冯越,罗施中.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06)
[6]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活跃的生物化学课程[J]. 韩海棠. 生命的化学. 2019(01)
[7]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脂代谢教学中的应用[J]. 李宁,王顺,杨菁,张蕾. 基础医学教育. 2018(06)
[8]“双一流”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探讨——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贝时璋英才班为例[J]. 李卫芳,周丛照.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8(02)
本文编号:3096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09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