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强有力知识”?——麦克·扬的观点及其批评
发布时间:2021-07-11 01:08
为了解决英国课程领域中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麦克·扬提出了"强有力知识"这一概念。围绕"何谓强有力的知识"等问题,先后探讨了母学科的力量、中小学科目的力量以及由知识衍生出的能力倾向。这些论断却招致一系列质疑:模糊不清的力量标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非专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关系的认识不足;重视知识的静态考察,却忽视了其动态转化;未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术语的情感化问题。对此,扬及其追随者在澄清误解的基础上展开了新一轮的辩护。这些争论对于当下课程改革的启示是:有必要重新认识课程知识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避免以知识生产标准代替知识传授规律;处理好日常经验与学术性知识的关系;以连续性来弥补二元对立的问题,反省教育中的语言。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强有力的知识与知识的力量
(一)强有力(自然科学)知识的标准
(二)作为复数的“力量”与强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指向学生个体能力的强有力知识
二、对强有力知识的质疑
(一)批评一:模糊不清的“力量”:知识标准批判
(二)批评二:学科知识真的有力量吗?日常知识与科学知识果真对立吗?
(三)批评三:忽视教育环节中知识的动态转化
(四)批评四:教育目的与知识优先性上的分歧
(五)批评五:未重视学生主体性
三、“强有力知识”的辩护
(一)视域的差异与传播的畸变
(二)批判传统目的本位课程建构思维
(三)重申学术性知识/学科知识的价值
四、结论
(一)超越目的—手段框架来看待教育中的目的、知识议题
(二)谨防以知识生产标准代替知识传递规律
(三)坚持日常知识与学术知识的协同作用
(四)重新审视术语的语言维度,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比较分析[J]. 马健生,李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再谈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J]. 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 2017(12)
[3]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1)
[4]法治教育跨科课程编制[J]. 黄向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2)
[5]中小学独立开设法治教育课构想[J]. 夏丹波. 人民论坛. 2015(08)
本文编号:3277023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强有力的知识与知识的力量
(一)强有力(自然科学)知识的标准
(二)作为复数的“力量”与强有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指向学生个体能力的强有力知识
二、对强有力知识的质疑
(一)批评一:模糊不清的“力量”:知识标准批判
(二)批评二:学科知识真的有力量吗?日常知识与科学知识果真对立吗?
(三)批评三:忽视教育环节中知识的动态转化
(四)批评四:教育目的与知识优先性上的分歧
(五)批评五:未重视学生主体性
三、“强有力知识”的辩护
(一)视域的差异与传播的畸变
(二)批判传统目的本位课程建构思维
(三)重申学术性知识/学科知识的价值
四、结论
(一)超越目的—手段框架来看待教育中的目的、知识议题
(二)谨防以知识生产标准代替知识传递规律
(三)坚持日常知识与学术知识的协同作用
(四)重新审视术语的语言维度,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比较分析[J]. 马健生,李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再谈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J]. 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 2017(12)
[3]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1)
[4]法治教育跨科课程编制[J]. 黄向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2)
[5]中小学独立开设法治教育课构想[J]. 夏丹波. 人民论坛. 2015(08)
本文编号:3277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27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