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缺失与回归

发布时间:2021-07-13 02:16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不当应用导致人的主体性缺失,具体体现为:研究者产生技术迷恋,人在教育研究的表达中"失语",不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似曾相识"。教育研究的主体性缺失产生了不良后果,即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缺乏对教育内部差异的关照、算法歧视产生教育不公。教育研究主体性缺失跟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决定论思潮,唯科学主义立场及教育研究者对"主观性"的误解有关系。通过确认理智的技术观,树立实践观点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倡导教育研究中人机共生等方式实现教育研究主体性的回归。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2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研究者对技术过分迷恋和依赖
    (二)研究者在教育研究表达中“失语”
    (三)不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似曾相识”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主体性缺失的后果
    (一)教育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不足
    (二)大数据分析技术缺乏对教育内部差异的关照
    (三)技术背后的算法歧视导致教育不公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技术乐观主义及技术决定论思潮的影响
    (二)唯科学主义立场在人的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
    (三)教育研究者对“主观性”的误解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中人的主体性回归
    (一)确立理智的技术观
    (二)树立实践观点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
    (三)倡导教育研究中人机共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寻求[J]. 刘丙利,胡钦晓.  中国电化教育. 2020(07)
[2]论人工智能的教育尺度——来自德雷福斯的现象学反思[J]. 孙田琳子,沈书生.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1)
[3]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与创新教育的转向[J]. 李建中.  中国电化教育. 2019(04)
[4]打字机、女秘书、计算机与思想的生成[J]. 于成.  读书. 2019(02)
[5]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J]. 张劲松.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281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281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2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