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共生群的理念、运作与治理——基于“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10-12 01:18
当下教育变革中的"学校共同体"建设需要突破同质困局。以"共生"思维开展学校共生群建设不失为一种可能。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通过教育理论者的"深度介入"和区域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整体策划、分段实施,以推进性评价方式为学校共生群发展创造良好共生环境,逐步改变区域内学校发展层次上的能级区分(强校与弱校的等级差异),注重以学校共生群自组织的群管理、群制度、群机制、群教研等促进校际深度交互合作,推动学校发展类型优势(各校在不同领域的精品与品牌优势)不断重点突破和梯度放大,形成持续生成及交叉辐射态势,使校际关系从"偏利共生"走向"互惠共生",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整体提升和优质高位均衡。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新样态示意图
学校共生群没有前例可循,其建设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特点,也充满不确定性。因而在区域层面的事先规划十分关键。由于各区域条件、需求、困难等方面的差异,在整体设计上可能难有共识,但亦有基本原则:行政与高校和本土专业力量共同介入,学校自主参加和依就近原则自愿组合(半小时距离圈),管理重心下移实行组长学校负责制,以群为单位进行评价考核等。以上海闵行区学校共生群建设为例,该区形成了由华东师大研究团队负责专业引领与支持,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与专业支持,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改革推进与专业服务,协调与沟通各方主体,构成了专业领导、行政领导和组织协调的多重角色协同参与的基本格局(如图2所示)。[13]该区各群日常以自组织方式开展内部交互,在区域层面又由师大团队、区行政、区中心合作定期开展“群”际交互,然后参加在全国范围内由师大团队推动开展区际“群-群”交互,形成不同层面的多中心群群共生格局。
实践表明,教师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固然需要加强平时的日常积累,但也需要创造关键事件作为节点予以推动。日常研究有效促进渐进式变革,关键事件则是积聚能量使变革和教师发展实现能级跨跃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日常研究与关键事件的交替推进是学校共生群建设持续和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于此“新基础教育”大致形成了以下基本节奏。[15]具体来说,“新基础教育”的学校共生群建设大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整体策划、分段实施的:在建设初期进行动员培训与骨干先行,1年半左右开展“中期评估”(各校各领域第一二三梯队均推荐教师代表各上一节课),第4学期进行普查活动(听课评课实现全年级、全班级、全学科、全体教师的全覆盖),第5学期实施精品课展示活动(从中期评估与普查活动中发现优秀课例予以展示),以及最后一个学期的系统总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上述节点的安排符合学校和群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一步步推进中促进了学校和群不断形成新质(重点突破)和新质影响与效应的扩展转化(梯度放大),遵循变革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基本规律;整个过程在小事件与大事件之间交替进行,利于学校生活的日研日新,在张驰有度的秩序中充满发展活力,呈现不断向上发展的状态。
本文编号:3431605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新样态示意图
学校共生群没有前例可循,其建设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特点,也充满不确定性。因而在区域层面的事先规划十分关键。由于各区域条件、需求、困难等方面的差异,在整体设计上可能难有共识,但亦有基本原则:行政与高校和本土专业力量共同介入,学校自主参加和依就近原则自愿组合(半小时距离圈),管理重心下移实行组长学校负责制,以群为单位进行评价考核等。以上海闵行区学校共生群建设为例,该区形成了由华东师大研究团队负责专业引领与支持,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与专业支持,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改革推进与专业服务,协调与沟通各方主体,构成了专业领导、行政领导和组织协调的多重角色协同参与的基本格局(如图2所示)。[13]该区各群日常以自组织方式开展内部交互,在区域层面又由师大团队、区行政、区中心合作定期开展“群”际交互,然后参加在全国范围内由师大团队推动开展区际“群-群”交互,形成不同层面的多中心群群共生格局。
实践表明,教师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固然需要加强平时的日常积累,但也需要创造关键事件作为节点予以推动。日常研究有效促进渐进式变革,关键事件则是积聚能量使变革和教师发展实现能级跨跃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日常研究与关键事件的交替推进是学校共生群建设持续和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于此“新基础教育”大致形成了以下基本节奏。[15]具体来说,“新基础教育”的学校共生群建设大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整体策划、分段实施的:在建设初期进行动员培训与骨干先行,1年半左右开展“中期评估”(各校各领域第一二三梯队均推荐教师代表各上一节课),第4学期进行普查活动(听课评课实现全年级、全班级、全学科、全体教师的全覆盖),第5学期实施精品课展示活动(从中期评估与普查活动中发现优秀课例予以展示),以及最后一个学期的系统总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上述节点的安排符合学校和群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一步步推进中促进了学校和群不断形成新质(重点突破)和新质影响与效应的扩展转化(梯度放大),遵循变革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基本规律;整个过程在小事件与大事件之间交替进行,利于学校生活的日研日新,在张驰有度的秩序中充满发展活力,呈现不断向上发展的状态。
本文编号:3431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3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