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与构造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与构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教育的成本不断提高,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贫困生的受教育权,但是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法律缺陷,制约了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为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对教育救助法进行正确的定位与构造,才能完善我国的教育救助法律制度。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与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发展的历程,最后分析其在法律体系、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从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社会正义和实现教育救助法制化三个角度论述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教育救助的国内立法环境、国内立法基础、域外立法经验三个角度论述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首先分析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属性;其次分析我国教育救助法的立法模式;再次提出我国教育救助法的立法宗旨;最后分析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基本原则,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贫困生认定标准统一原则、分类救助、动态管理原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原则。 第四部分阐述我国教育救助法的构造。首先从整体上对我国《教育救助法》的结构进行设计;其次从困难学生认定、救助资金、救助方式、法律监督与法律责任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还将笔者起草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救助法(草案)》(学术建议稿)附录在后,作为一个附带的研究成果,以供立法参考。
【关键词】:教育救助 法律制度 定位 构造 贫困生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16;G5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发展的历程与存在的问题10-19
- 1.1 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界定10-11
- 1.2 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发展的历程11-13
- 1.2.1 1952-1985 年11
- 1.2.2 1986-1995 年11-12
- 1.2.3 1995 年至今12-13
- 1.3 我国教育救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13-19
- 1.3.1 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13-15
- 1.3.2 法律原则存在的问题15
- 1.3.3 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15-19
- 2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9-27
- 2.1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19-22
- 2.1.1 教育救助立法是我国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19-20
- 2.1.2 教育救助立法是我国实现社会正义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
- 2.1.3 教育救助立法是我国实现教育救助法制化的必由之路21-22
- 2.2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可行性22-27
- 2.2.1 国内立法环境22-23
- 2.2.2 国内立法基础23-24
- 2.2.3 域外立法经验24-27
- 3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27-35
- 3.1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属性27-28
- 3.2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立法模式28-30
- 3.3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立法宗旨30-31
- 3.3.1 实现教育公平30-31
- 3.3.2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31
- 3.4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基本原则31-35
- 3.4.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31-32
- 3.4.2 贫困生认定标准统一原则32-33
- 3.4.3 分类救助、动态管理原则33-34
- 3.4.4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原则34-35
- 4 我国教育救助法的构造35-49
- 4.1 我国《教育救助法》结构的设计35
- 4.2 困难学生认定35-38
- 4.2.1 认定标准36
- 4.2.2 认定方法36-37
- 4.2.3 认定程序37-38
- 4.3 救助资金38-40
- 4.3.1 中央和地方的资金负担比例38
- 4.3.2 社会的捐赠38-39
- 4.3.3 救助资金的监管39-40
- 4.4 救助方式40-47
- 4.4.1 国家助学金40-41
- 4.4.2 助学贷款41-45
- 4.4.3 勤工助学45-47
- 4.5 法律监督与法律责任47-49
- 4.5.1 法律监督47-48
- 4.5.2 法律责任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救助法(草案)》(学术建议稿)53-64
- 在学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民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钟宇平,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申卫东;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方舒峰;;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04期
5 廖普明;;从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看其长效机制的建立[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宋飞琼;沈红;;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7 梁爱华;;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陶波;吕振武;王木昌;;对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陷入困境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1期
9 刘莎;葛治国;邹洁;;勤工助学工作应从劳务型转变到助教型[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10 孙中民;孙少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从道德诉求到制度正义[J];兰州学刊;2008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志忠;基于变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濮筠;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比较与构想[D];苏州大学;2006年
3 李明;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王春晖;中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庄丽君;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海斌;我国高校教育救助管理模式分析及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刘华;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产生与变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教育救助法的定位与构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8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