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7-05-21 22:08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立足于长期视野,上溯先秦,下至当代,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教育阶段和近代教育阶段,通过对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在教育概念、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三个层面的阐述和比较,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近代民国之后以“教”为中心的转变,并详细说明了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过程及原因。如果以上结论得以成立,不但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中国教育史学科向纵深开拓。与此同时,对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一部分通过对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的论述,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即中国教育“中心”的转变由教育概念史的角度扩展到整个教育史领域。 第二部分从教育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对中国古代教育以“学”为中心进行了论述。 第三部分从教育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对中国近代民国之后教育以“教”为中心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过程,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基础和内因;外来文化是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外因和条件;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是推动中国教育“中心”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五部分鉴于以上对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论述,认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应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本国传统教育重“学”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其它国家的优秀教育资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教育概念 教育思想 教育制度 以“学”为中心 以“教”为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2
  • 1.1 论文选题依据8-10
  • 1.1.1 研究现状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方法10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10-12
  • 1.3.1 以“学”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10-11
  • 1.3.2 教育的基本概念11-12
  • 2 中国古代教育:以“学”为中心12-30
  • 2.1 中国古代教育概念以“学”为中心12-16
  • 2.1.1 古代教育机构的名称通称为“学”12-14
  • 2.1.2 以“学”来表达“教育”的概念14-15
  • 2.1.3 其它主要教育相关概念的表达也是以“学”为基本词素15-16
  • 2.2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观念以“学”为中心16-21
  • 2.2.1 教育实践活动决定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实践的反映16-17
  • 2.2.2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说到底是一种学习思想”17-21
  • 2.3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以“学”为中心21-30
  • 2.3.1 官学教育制度以“学”为中心22-25
  • 2.3.2 私学教育制度以“学”为中心25-30
  • 3 近代民国之后教育:以“教”为中心30-41
  • 3.1 教育概念以“教”为中心30-33
  • 3.1.1 教育概念以“教”作为主要词素30-32
  • 3.1.2 “学”、“教”和“教育”三者的关系32-33
  • 3.2 教育思想观念以“教”为中心33-37
  • 3.2.1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33-35
  • 3.2.2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特点:以“教”中心35
  • 3.2.3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影响35-37
  • 3.3 教育制度以“教”为中心37-41
  • 3.3.1 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集体教学,强调教师的教37-38
  • 3.3.2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广泛推行38-41
  • 4 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历史过程和原因41-51
  • 4.1 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历史过程41-44
  • 4.1.1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到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广泛推广41-42
  • 4.1.2 教育制度的转变:从以个别教学为主导到班级授课制的广泛运用42-43
  • 4.1.3 教育概念的转变:从“学”到“教(或校)”的转变43-44
  • 4.2 中国教育“中心”转变的原因44-51
  • 4.2.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近代教育“中心”变革的内因和基础45-47
  • 4.2.2 外来文化是近代教育“中心”转变的外因和条件47-49
  • 4.2.3 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是推动近代教育“中心”转变的决定性力量49-51
  • 5 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51-56
  • 5.1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方向51-52
  • 5.2 以史为鉴52-53
  • 5.3 教育“中心”转变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国钧;略论中国古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兴衰波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02期

2 李杰;;日本近代教育挂图之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3 周菲;论中国古代教育思维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5期

4 项文惠;试论杭州教育近代化的社会效应[J];浙江学刊;1993年04期

5 郑华;浅议日本近代教育变革[J];教育科学;1998年01期

6 石发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透视[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7 肖文评;;黄遵宪家乡兴学活动略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8期

8 董方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主要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小红;;汉字中的古代教育[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3期

10 陈桃;孙佳;;辛亥革命前后(1901~1922)学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张彬;;浙江教育近代化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周晔;;教育近代化的积极推动力——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陈国生;;湖南教育的近代化与湖南社会的进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史习基;;西学东渐中的沈葆桢教育思想和实践[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舒志定;;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性的一个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郭法琦;;试论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儿童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周中坚;;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1912-1924)[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蒋士会;;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历史透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云;中国朝鲜族近代教育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召开[N];延边日报;2006年

2 陈洁;杨宪益:教育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何会文;宜兴埠温氏“普育学校”[N];天津日报;2006年

4 记者 陈丽霞;全市110家博物馆无一关乎教育[N];联合时报;2010年

5 闫广芬 张立彬;近代商人与近代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中共河南省平顶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明;科技之花为何结不出文明之果[N];华夏时报;2001年

8 郭真宏;打“江山”容易“交班”难[N];经理日报;2007年

9 陈肖粟;涓涓梅溪流虽微可清耳[N];温州日报;2011年

10 于任;赞“人生为一大事来”[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山;日本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少华;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芳;登州文会馆与近代教育[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孙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聂红珍;张百熙改革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美霞;近代岳阳城市变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海娟;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徐丽苹;王先谦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乌云;近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小晋;熙宁兴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从以“学”为中心到以“教”为中心的转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84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