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成教生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6:24

  本文关键词:成教生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480名全日制成教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钱铭怡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和Derogatis.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成教生的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成教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不均衡,存在显著差异,成教生中的未分化个体和双性化个体显著地多于男性化个体和女性化个体,即成教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而男性化和女性化相对较少。成教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在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具有跨性别、跨年级和跨城乡的一致性。 (2)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的成教生在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敏感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3)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相比,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成教生能够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的成熟应对方式。 (4)双性化人格对个体在人际关系敏感上的得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双性化人格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解决问题这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成教生的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变量,即成教生中的双性化个体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受解决问题这种成熟的应对方式影响的。
【关键词】:成教生 双性化人格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前言7-9
  • 1.1 问题提出7-8
  • 1.2 研究内容8-9
  • 1.2.1 研究目的8
  • 1.2.2 研究假设8-9
  • 2 理论综述9-20
  • 2.1 双性化人格的综述9-14
  • 2.1.1 双性化研究的历史9-10
  • 2.1.2 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界定10-11
  • 2.1.3 双性化人格的相关研究11-14
  • 2.2. 应对方式的综述14-16
  •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14
  • 2.2.2 应对的相关理论14-15
  • 2.2.3 应对方式的分类及相关研究15-16
  • 2.3 心理健康的综述16-20
  • 2.3.1 心理健康的界定16-17
  • 2.3.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7-18
  • 2.3.3 成教生的心理健康现状18-20
  • 3 研究方法20-22
  • 3.1. 研究对象20
  • 3.2 研究工具20-21
  • 3.2.1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20
  • 3.2.2 应对方式问卷20-21
  • 3.2.3 症状自评量表21
  • 3.3 施测过程21-22
  • 4 研究结果22-37
  • 4.1 成教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22-26
  • 4.1.1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成教生中的分布情况22-23
  • 4.1.2 男女正负性量表之间的相关研究23
  • 4.1.3 性别角色类型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23-24
  • 4.1.4 四种性别类型在各应对方式上的方差分析24-25
  • 4.1.5 性别类型在心理健康上的方差分析25-26
  • 4.2 成教生应对方式的研究26-27
  • 4.3 成教生心理健康的研究27-29
  • 4.4 成教生双性化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9-37
  • 4.4.1 成教生双性化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29-30
  • 4.4.2 成教生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30-31
  • 4.4.3 成教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31-35
  • 4.4.4 解决问题作为双性化和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35-37
  • 5 分析讨论37-46
  • 5.1 成教生双性化人格的研究37-40
  • 5.1.1 成教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37
  • 5.1.2 成教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37-38
  • 5.1.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成教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38-39
  • 5.1.4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成教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39-40
  • 5.2 成教生应对方式的特点40-41
  • 5.3 成教生心理健康的特点41-42
  • 5.4 成教生的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42-46
  • 5.4.1 成教生的双性化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42-43
  • 5.4.2 成教生的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
  • 5.4.3 成教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44
  • 5.4.4 解决问题作为双性化和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44-46
  • 6 结论与展望46-48
  • 6.1 结论46
  • 6.2 创新之处46-47
  • 6.3 不足之处47-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奎莲;任俊;;破坏力与激活力带来的重大转折与重构契机——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米豆豆;;时间管理倾向研究回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3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4 梦娜;;十一条心理健康要诀[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5 ;首届全国优秀科普挂图选裁 维护心理健康(六选三)[J];科协论坛;2005年04期

6 陈祖玉;开一片心理健康的沃土[J];中小学管理;1995年09期

7 李新华;李理;;美术欣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九)[J];大众心理学;2006年12期

8 高志奎;;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乐观人格特质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7期

9 陈君;;刍议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10 ;多与孩子互动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花;谷传华;赵海灵;;中学教师社会创造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梅建文;何金彩;刘文;;不同类型网络游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晓明;李传玲;;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伟;;山西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黄静仪;许向红;滕月;林咏芝;彭迈克;;中国人应对方式:文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同归;郭亚鸣;;海上搜救人员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丽丽;李敏;;优秀消防士官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宋广文;尹红峰;;在外租房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梁三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晨光;重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N];科技日报;2007年

2 姜岩;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长白山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赵彤;女人三十 应特别重视心理健康[N];长春日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N];中国人事报;2005年

5 齐秀丽;现代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N];开封日报;2005年

6 李长毅 王野 本报记者 侯国政;办个“心理健康中心”解除人民警察“心病”[N];辽宁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周静;关注心理健康[N];凉山日报(汉);2005年

8 江阳;心理健康的钥匙——宽容[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9 苏力;心理健康需营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10 健康;科学家呼吁关注心理健康[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文娟;基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心理预警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奚s

本文编号:415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15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