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流动初中生正处于发展、发育的关键和非常时期,流动初中生在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中,城市校园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缓冲空间,是他们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环境之一,他们能否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生活,将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和质性访谈在编制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的基础上考察了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本研究编制的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分量表,其中内在因素包括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外在因素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环境等五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作对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测量。 第二,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总问卷及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在3左右,说明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最高分同伴适应为3.522,最低分老师适应为2.892,其他依次为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和自我评价。 第三,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除了在学习适应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其他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第四,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存在年级显著差异,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环境五个维度适应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 第五,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除了在学习适应维度上,独生与非独生流动初中生不存在差异,在其他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且独生显著高于非独生。 第六,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除了在学习适应维度上父母文化水平不存在差异之外,在其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且父母文化水平高的显著高于父母文化水平低的。 第七,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且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外在因素和部分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
【关键词】:城市流动初中生 学校适应 社会支持 生活满意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27
- 1 流动儿童的研究13-16
- 1.1 流动儿童概念13
- 1.2 流动儿童现状13-14
- 1.3 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14-16
- 2 学校适应的研究16-19
- 2.1 学校适应的概念16-17
- 2.2 学校适应的内容17-19
- 2.3 学校适应的测量19
- 3 社会支持的研究19-21
- 3.1 社会支持的概念19-20
- 3.2 社会支持的分类20-21
- 4 生活满意度21-22
- 4.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21
- 4.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21
- 4.3 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21-22
- 5 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22-25
- 5.1 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22-23
- 5.2 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23-24
- 5.3 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24-25
- 6 研究不足与问题提出25-27
- 6.1 研究不足25-26
- 6.2 问题提出26-27
- 第二部分 总体研究设计27-31
- 1 研究目的27
- 2 研究意义27-28
- 2.1 理论意义27
- 2.2 实践意义27-28
- 3 核心概念界定28
- 4 研究假设28-29
- 5 总体研究框架29-30
- 6 实施过程30-31
- 第三部分 研究过程与结果31-59
- 研究一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编制31-43
- 1 研究目的31
- 2 研究假设31
- 3 研究方法和程序31-37
- 3.1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结构的形成31-36
- 3.2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的初步编制36
- 3.3 进行预测36-37
- 4 结果和分析37-43
- 4.1 项目分析37
- 4.2 探索性因素分析37-38
- 4.3 验证性因素分析38-40
- 4.4 信度分析40-41
- 4.5 效度分析41
- 4.6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各维度之间的相关41-42
- 4.7 小结42-43
- 研究二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43-49
- 1 研究目的43
- 2 研究假设43
- 3 研究方法43-44
- 3.1 被试43
- 3.2 研究工具43
- 3.3 实施过程43-44
- 3.4 数据处理44
- 4 结果与分析44-49
- 4.1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特征44-45
- 4.2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45
- 4.3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分析45-46
- 4.4 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独生与否差异分析46
- 4.5 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父母文化程度差异分析46-48
- 4.6 小结48-49
- 研究三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49-59
- 1 研究目的49
- 2 研究假设49
- 3 研究方法49-51
- 3.1 被试49-50
- 3.2 研究工具50
- 3.3 研究程序50-51
- 4 统计处理51
- 5 结果与分析51-59
- 5.1 城市流动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51
- 5.2 城市流动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分析51-52
- 5.3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52-53
- 5.4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53-54
- 5.5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54-55
- 5.6 城市流动初中生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55-56
- 5.7 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外部因素与生活满意度之 间的部分中介作用56-57
- 5.8 小结57-59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59-69
- 1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结构与编制59-60
- 1.1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结构的分析59
- 1.2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编制的分析59-60
- 2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分析60-63
- 2.1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整体状况60
- 2.2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60-61
- 2.3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61-62
- 2.4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独生与否的差异62
- 2.5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62-63
- 2.6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职业的差异63
- 3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63-69
- 3.1 城市流动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63
- 3.2 城市流动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分析63-64
- 3.3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64-65
- 3.4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65
- 3.5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65-66
- 3.6 社会支持在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66-69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69-71
- 1 研究结论69-70
- 2 创新之处70
- 3 研究不足及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7
- 附录A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开放式问卷77
- 附录B 城市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访谈提纲77
- 附录C 指导语77-83
- 致谢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晋武;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2年01期
2 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3 谭千保;曾苗;;548名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和生活满意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8期
4 刘启刚;李飞;;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5 马存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6 张涛;梁执群;;医科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7 谢稷光;;农村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研究[J];校园心理;2010年01期
8 郑亚芹;;当代农村初中生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状况的调查[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9 毛艳青;;城市在职“80后”青年生活满意度研究——以广西桂林市为例[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7期
10 陈姝娟;文化、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整合过程模型[J];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远超;吴大兴;龚勋;;大学生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的关系[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张靖会;;文献综述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析[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春艳;郑晓边;;气质性乐观、家庭因素与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耀红;李勇;施继良;彭虹;谷长芬;关威;;成年智力残疾人职业康复效果评价问卷的编制[A];创新·融合·共享——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10年
5 张介平;刘婷;陈霞;郭航雨;叶怀祥;;医学生恋爱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廖家喜;杨朝晖;张仲明;张众良;;煤工尘肺患者心理障碍及干预策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连杰;;飞行员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静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障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9 周绍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支持对策[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但俊辰;;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状况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健生;“社会保障”牵动生活满意度[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王太师邋实习生 穆瑛 罗绍军;贵阳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N];贵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富子梅;七成多居民:未来会更好[N];人民日报;2005年
4 记者 程维;京沪穗七成居民对生活表示满意[N];广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欢;北京孩子每天学习竟达12.7小时[N];北京日报;2010年
6 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 谭绍珍;公务员对生活满意度最高[N];广州日报;2006年
7 撰文 本报记者 罗文霞 邹伟军;九江人 您感到幸福吗[N];九江日报;2006年
8 张晓方;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金钥匙[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健生;“业余娱乐生活”首次成为影响村民生活满意度第一要素[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王照重;部分单位账单寄送不及时[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3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6 金江;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探[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银星;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黎莉;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2 李慧娟;山东省肺结核病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周冶;内观法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魏红艳;企业员工工作—家庭丰富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任娜;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文德;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8 刘家勤;重庆库区移民残疾人生活质量评价及改善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钟芳;大学生体象、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晶;护理本科生专业承诺及生活满意度的现况调查[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1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