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
本文关键词:“濡化”与“涵化”:中国教育学内涵更新的机制探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借用"濡化"和"涵化"这一对文化学概念,分析了中国教育学的内涵更新机制:中国教育学系统内的传承与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在遗传中变异",与他学科、别国教育学之间的播化与互动则主要是"有选择地滋养"。然而,我们需要超越这种纵横二分模式,探索学科传承与播化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走出一条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独特道路。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内涵更新机制 “濡化”和“涵化”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素质教育区域性推广研究”(08JJD88024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濡化”与“涵化”,是文化传播与生成的核心机制。所谓文化,按照最一般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①或者将文化动态地理解为一个过程,“文化是一个学习过程”、“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国英;蔡元培文化教育学思想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杨小微;立场反思:教育学与哲学和科学的对话[J];学术月刊;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2 韩庆祥;张艳涛;;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3 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胡劲松;20世纪德国的文化特质及其教育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马云鹏,吕立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与倾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者的访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6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杨子竞;;中德图书及图书馆交流[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9 何兴华;空间秩序中的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10 陈鹏;从规模控制到制度建设——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范式转换[J];城市规划;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时平;;关于中国海洋军事文化基本内涵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夏明方;;老问题与新方法:与时俱进的明清江南经济研究(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座谈会讨论稿)[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建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基础[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振华;创新劳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兆t
本文编号:44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4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