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设理论指出了积极情绪具有认知功能的作用,认为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其扩展和建设个体的即时思维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这些发展资源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多种思维和行为,特别是能产生一些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行为。ISen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中性状态下,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初中生的积极情绪与创新操作的相关研究来验证丰富Fredrickson的有关理论。采用情绪、性别3×2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用图片诱发技术分别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考察三种不同情绪对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如下: (1)积极情绪状态下发散加工的成绩显著高于中性和消极情绪状态下发散加工的成绩,积极情绪提高了创新思维的发散加工能力。 (2)不同性别对思维的发散加工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条件下男性成绩好于女性,中性情绪条件下和消极情绪条件下女性成绩均好于男性。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成绩差异不显著,情绪和性别存在交互作用。中性情绪条件下,发散加工的成绩随男女性别的变化而改变,中性情绪条件下女性发散加工的成绩好于男性成绩;积极情绪条件下男性发散加工的成绩比女性成绩好。 (3)积极情绪状态下收敛加工的成绩和中性和消极情绪状态下收敛加工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情绪类型对创新思维的收敛加工能力影响不显著。 (4)不同情绪条件下收敛加工的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积极情绪条件下男性成绩好于女性,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条件下女性成绩好于男性。
【关键词】:积极情绪 创新 心理操作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1
- 1.1 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情绪的研究综述10-14
- 1.1.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概况10-12
- 1.1.2 积极情绪的定义12
- 1.1.3 积极情绪的类别12-13
- 1.1.4 积极情绪的功能13-14
- 1.2 关于创新思维14-19
- 1.2.1 创新概念的产生14-15
- 1.2.3 国外创造性思维有关研究15-17
- 1.2.4 国内创造性思维的有关研究17-18
- 1.2.5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18-19
- 1.2.6 创新的心理操作19
- 1.3 情绪与创造性思维19-21
- 1.3.1 情绪促进创造性思维理论20
- 1.3.2 情绪抑制创造性思维理论20-21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总体设计21-24
- 2.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1-22
- 2.1.1 积极情绪的有关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21
- 2.1.2 积极情绪与创新的操作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是空白21-22
- 2.2 问题提出22
- 2.2.1 积极情绪对思维的发散加工的影响22
- 2.2.2 积极情绪对思维的收敛加工的影响22
- 2.3 研究的目的和假设22-23
- 2.3.1 研究目的22
- 2.3.2 研究假设22-23
- 2.4 研究的总体设计23-24
- 2.4.1 被试23
- 2.4.2 刺激材料的选择23
- 2.4.3 研究设计思路23-24
- 第三章 实验研究24-32
- 3.1 积极情绪对思维的发散性的影响24-28
- 3.1.1 研究目的24
- 3.1.2 研究假设24
- 3.1.3 研究设计24-25
- 3.1.4 结果与分析25-27
- 3.1.5 结论27-28
- 3.2 积极情绪对思维收敛性的影响28-32
- 3.2.1 研究目的28
- 3.2.2 研究假设28
- 3.2.3 研究设计28-29
- 3.2.4 结果与分析29-30
- 3.2.5 结论30-32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32-36
- 4.1 综合讨论32-34
- 4.1.1 积极情绪提高创新思维的发散加工能力32-33
- 4.1.2 积极情绪与创新思维的收敛加工的关系33-34
- 4.2 主要结论34
- 4.3 研究的价值34
- 4.3.1 理论意义34
- 4.3.2 实践意义34
- 4.4 研究的局限性34-36
- 4.4.1 被试取样的局限性34-35
- 4.4.2 方法的传统性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录38-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景瑞;应湘;王少华;;积极情绪的研究现状初探与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2 李Oz宁;培养积极情绪 加速智力开发[J];安康师专学报;1991年00期
3 章莺,金一平,朱华珍;浅谈心理因素对改进提高动作技能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1995年05期
4 王新;;积极情绪述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1期
5 郭小艳;;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研究进展[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王永;王振宏;;积极情绪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朱翠英;银小兰;;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8 王艳玲;“乐天派”的背后[J];心理与健康;1996年05期
9 杨柳;;积极情绪体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谭晟;;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压力适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方英;李宏翰;;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朱丽芳;;积极情绪对不同认知风格个体的不合理信念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高鸿铎;;克服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情绪[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4 孙惠君;王青;;休闲与积极情绪[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华;;积极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朱利娟;刘金平;;固有情绪和激发情绪在投资决策中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淑娜;;浅析人格和积极情绪[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范维琴;;情绪与身心健康[A];二零零六年度全国第五次护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王鹏;方平;;积极情绪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知觉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曹忠良;;情绪工作中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化解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王振英;老年人最好远离股市[N];健康时报;2007年
2 见习记者 李木元;调查显示:震区灾后重建要体现精细化服务[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慧明;高高兴兴上幼儿园[N];江苏经济报;2000年
4 袁浩龙;如何预防精神老化[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李茂 编译 卧松 啸天 译;英国私立名校为学生开幸福课[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人的情绪也有“盲点”[N];健康时报;2004年
7 孙政权;14种情绪决定成功和失败[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8 慧明;帮助孩子愉快走进幼儿园[N];江苏科技报;2001年
9 周盼;老年人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刘鹏凯;雨过应该是天晴[N];经理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2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潘晓云;基于个体、团队视角冲突与情绪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汉生;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军;积极情绪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注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马铭徽;大学生积极情绪与抑郁水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于珊珊;积极情绪和信息暴露对创造力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董俊;不同趋近水平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金霞;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注意范围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亚;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飞;积极情绪对聋生转换加工的影响[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10 李臻;中学生颜色偏好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创新的心理操作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4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