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诚信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对诚信态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6-17 13:01

  本文关键词:诚信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对诚信态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访谈与情景设置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对诚信态度的影响。在情景设置问卷中操作诚信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将反馈划分为奖励和惩罚,将归因划分为诚信归因及非诚信归因,考察其对诚信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反馈和归因在诚信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上交互作用显著,奖励及诚信归因有助于强化诚信态度;(2)反馈和归因对"诚"、"信"态度的影响不同。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诚信态度 反馈 归因 诚信行为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有研究发现,诚信度高的大学生更不易于盲目违反就业协议[1],也更不易于在求职过程中作假[2]。诚信测验在招聘过程和人力资源管理中逐步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2 高晓琴;;试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S2期

3 李胜男,岑国桢;10-16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杨颖;叶一舵;;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会昌;中小学生爱劳动观念的发展[J];教育科研通讯;1986年06期

6 廖全明;汪伟;;内隐态度和启动态度对大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姚景照;潘伟刚;秦启文;;关于诚信的理论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9 管文娟;吴继霞;;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阐释[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10 施承孙,钱铭怡;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桂亚莉;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英杰;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6年

3 蒋奕雯;3-8年级学生“诚信”概念理解及其情境反应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郝红艳;不同信息表征方式对大学生诚信态度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联蓉;王利明;;破窗理论与大学班级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孝义;卢有昆;;奖赏与儿童创造性提问的关系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陈华;;适应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学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柳洲;李祖扬;;思维类型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张丹;;女性心理世界的隐痛——解读陈染《私人生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何志坚;;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杨玉洁;;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黄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现状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薛予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10 段爱明,张建新,许毓成;浅析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林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5 王强;王柏根;卢菁菁;;影响高一学生敌对倾向的个性特征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严玮;;心理干预在消防抢险救援中的应用研究[A];2007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集[C];2007年

7 李佑发;梁承谋;魏高峡;;意志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研究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长生;;运动思维训练的认知研究现状及其体系建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宋伟伟;;重视研究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刘京林;;试析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A];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关志伟;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6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10 郭裕建;语感及其心理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宋丽博;农村留守幼儿社会化现状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雪松;3~5岁幼儿合作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浩;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承受力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秀梅;休闲食品包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俊嬴;母亲人格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素霞;;美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J];安徽教育;2005年12期

3 杨露;;高校德育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申继亮,辛自强;迈进中的发展心理学事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龚明波,田夏;论奥林匹克运动与诚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张捷;雅科夫列夫其人和他对苏联解体所起的作用[J];当代思潮;1996年05期

7 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8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9 陈延斌,王体;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10 张锡勤;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胜男;10-16岁儿童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沈群香;想象性表征干预对儿童目标投入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琳;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丙辉;吴家荣;;东北高校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2 曹丽莉;;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反馈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5期

3 王坤;;教学活动中师生交互作用的变量分析[J];快乐阅读;2011年16期

4 张明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年24期

5 聂衍刚;黎建斌;林小彤;周虹;;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与诚信态度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1期

6 于复玲;;《形成性课堂评估:理论到实践》评介[J];今传媒;2011年07期

7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蒙宗宏;刘维;;高中生考试焦虑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26期

9 李建新;;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讨[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年03期

10 杨晶;;676名高一年级学生自尊、归因及生活事件和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宋广会;渠昀山;刘栋栋;;建筑结构的滑移模态控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宋广会;渠昀山;刘栋栋;;建筑结构的滑移模态控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马龙;;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五音疗法之反馈[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黎兵;;企业员工的成就动机、归因方式与绩效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2 刘晓祯 赵晨滨;中年人怎样发现生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曾 武;个性合理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彭芸;积极心理,帮你我打开幸福之门[N];中国妇女报;2011年

5 燕山大学 张宏宇;贫困不是你的错[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袁浩龙;孩子学习成绩为何总也上不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刘允;别让角色混淆成为绊脚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潘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正确归因 重新出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南京公交教育培训中心 梁金花;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分析[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何琪;着力提升民众心理资本[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马可一;民营企业高管团队信任模式演变与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任旭林;创业决策中的多层次适应性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志殷;猫初级视皮层17区神经元的动态反应特性及21a区的反馈投射对17区信息处理的调制影响[D];复旦大学;2006年

7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昱文;中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与自我意识情绪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宁;慢性HBV感染患者负性自动思维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林锡栋;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归因方式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秀丽;护士工作倦怠与归因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春燕;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诚信行为的反馈和归因对诚信态度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58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