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孤独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指个体觉知到其实际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之间产生差距时的主观心理体验。目前有关孤独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法,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它无法排除个体期许效应和内省能力的限制对自我报告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内隐测量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个体的社会期许效应。故本研究试图借助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个体的内隐孤独。所谓内隐孤独,指的是个体对现有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存在差距时的无意识的或自动化的评价,是个体无法通过内省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影响着并参与到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无意识评价。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梳理了孤独的心理学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孤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内隐认知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孤独研究的新趋向;在此基础上,随机选取徐州地区4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的两个孤独内隐联想测验和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测量了大学生的内隐孤独与外显孤独,分析了大学生外显孤独与内隐孤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ISREL8.80软件构建了孤独的结构方程模型;最后,根据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特点,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采用张贴海报,自由报名的方式,选取孤独程度较高的31名大学生作为干预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心理干预研究,考察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内隐、外显孤独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并趋向于积极的认知偏向; 2.大学生的内隐孤独不存在性别差异; 3.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具有内隐、外显两种不同的结构; 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减轻大学生的外显孤独; 5.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内隐孤独影响效果不明显; 6.与外显孤独相比,大学生的内隐孤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大学生 孤独 内隐认知 团体心理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9-10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10-11
- 1.3 创新之处与不足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8
- 2.1 孤独概念的界定与辨析13-15
- 2.1.1 孤独概念的界定13-14
- 2.1.2 孤独与孤独感14-15
- 2.1.3 孤独与疏离感15
- 2.1.4 孤独与寂寞15
- 2.2 孤独的分类与测量15-17
- 2.3 孤独的相关理论17-19
- 2.3.1 社会需要理论17-18
- 2.3.2 认知心理学视角18
- 2.3.3 行为主义视角18
- 2.3.4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18-19
- 2.4 孤独的心理学研究现状19-23
- 2.4.1 孤独的研究现状及个体差异19-21
- 2.4.2 孤独的相关研究21-23
- 2.4.3 孤独的干预研究23
- 2.5 孤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新趋向23-26
- 2.5.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25
- 2.5.2 孤独研究的新趋向25-26
- 2.6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26-28
- 第三章 孤独的内隐、外显测量及其关系研究28-44
- 3.1 研究目的28-29
- 3.2 对象与方法29-32
- 3.2.1 研究对象29
- 3.2.2 研究方法29-32
- 3.2.2.1 实验法29-32
- 3.2.2.2 问卷调查法32
- 3.2.2.3 施测程序32
- 3.3 结果32-39
- 3.3.1 实验结果的预处理32-33
- 3.3.2 实验结果的初步统计33-36
- 3.3.3 内隐、外显孤独的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36-39
- 3.4 分析与讨论39-43
- 3.4.1 关于内隐联想测验39-40
- 3.4.2 关于内隐孤独效应及其特点40-41
- 3.4.3 关于内隐孤独与外显孤独的关系41-43
- 3.5 小结43-44
- 第四章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内隐、外显孤独的影响44-50
- 4.1 研究目的44
- 4.2 对象与方法44-46
- 4.2.1 研究对象44
- 4.2.2 研究方法44-46
- 4.2.2.1 研究工具44
- 4.2.2.2 实验设计44-45
- 4.2.2.3 干预方案45-46
- 4.3 结果46-48
-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对比研究46
- 4.3.2 实验组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46-47
- 4.3.3 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47
- 4.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对比研究47
- 4.3.5 团体辅导后访谈评估47-48
- 4.4 分析与讨论48-49
- 4.5 小结49-50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50-51
- 5.1 研究总结50
- 5.2 研究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56-57
- 附录157-58
- 附录258-60
- 附录3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恒超;许燕;;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于绪丽;;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 孔维民;欧阳文珍;张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孤独状态的相关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4 王晓刚;陈卓;;孤独的概念辨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01期
5 刘俊升;桑标;;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当代西方孤独感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8 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9 王继玉;齐慧云;;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10 李滢;刘俊升;;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冬梅;高职新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聂丽萍;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内隐特性及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9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5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