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
【摘要】: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兴起正是应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本文意在通过探讨"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缘起与发展以及学习共同体所蕴含的教育特性,使教师了解时下教育视域中学习共同体的最新理念,进而将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促进学习者的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缘起 教育特性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缘起与发展1.“学习共同体”概念的缘起“共同体”一词引入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概念。这一引入受到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巨大影响。有学者指出,随着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的提出,心理学中对学习的认识也在转变:从皮亚杰时代学习被看作是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丹;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5 王骥;课程评价改革趋势探微[J];成人教育;2004年09期
6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陈维超;李芒;;促进网络支持的面授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运用博客建构学习共同体[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严仲连;德育课程及其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9 龙宝新;从理性观的变迁看教育精神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李长伟;批判与反思:教育学的生命之维——与李政涛同志商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3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贾存军;语文互动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世清;反思与重构:教育交往中的言语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世凤;小学德育新课程生活化取向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秀玲;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黎明;基础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2 高华;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4年03期
3 金一强;丁新;;P2P技术及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年02期
4 秦红兵,何正,符学斌;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校园应用模式探索[J];中小学电教;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辉;;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02期
2 ;走向专业共同体,实现1+1>2[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3 张曼;瞿X;;基于微博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交互支持平台设计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年06期
4 蔺自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综述[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5 黄廷美;李梅;;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6 吴彤军;;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3期
7 王有升;;重建“共同体”——学校教育改革的体制关怀[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8 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8期
9 张爽;;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意蕴与创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10 张玮;;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波;;学习共同体的学校[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3 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教育与社会、自然生态理念的重大变迁——兼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未来教育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之异同[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高峰;;华美协进社之缘起与改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薛焕玉;;用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薛焕玉;;用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远程教学的启示[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宜军;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学习我做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记者 张丽亚;西山区:利用教育博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N];昆明日报;2011年
3 王艳玲;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丁亦周 王小兵;互学互助,,打造精彩校外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1年
5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建设校长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实习记者 张滢;教师在网络中结成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时晓玲 刘琴;“学习共同体”让所有学校共同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局长 孙波;区域教育和谐发展的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田莉审;视教师“自我认同”的力量图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光余;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韩亚成;学校道德领导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徽;教学机智:成就智慧型课堂的即兴品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淑艳;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裴雯雯;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金萍;基于教学平台的远程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文杰;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之丁;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D];河北大学;2010年
6 陈江静;Ajax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大学;2011年
7 芮先红;有效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英国EPLC项目的经验及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丽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包蔼黎;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9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53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