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03 19:04

  本文关键词: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浙江 乡村教育 农村人口变迁


【摘要】:近代浙江农村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压力下,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农村经济日益衰退,社会危机日渐深重,农民离村加剧。农村人口素质低下,表现为“贫”、“愚”、“弱”、“私”。乡村教育的创生与发展,既是对农村问题的应对之举,又是受西力冲击、承担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成为浙江早期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主要阐述乡村职业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关系。 第一部分阐述近代浙江农村人口素质之状况。通过分析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结构及职业结构,揭示近代浙江农村人口素质状况表现为:食物营养不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少,且文化程度以初级为主;农民流离失所比例不断上升,农村社会日益贫穷。这样的人口素质状况,客观上要求重建适应乡村生活的教育,推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实现农村社会的改造。 第二部分考察近代浙江乡村职业教育。从清末和民国两个阶段探索近代浙江农业技术教育创生和发展,其中专列一节论述近代浙江蚕桑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的农民能接受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提升了农村人口素质,推动了农业技术改良,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窘困的生活。它的意义不仅在职业领域的改造,也是近代农村人口转型的动力之一。 第三部分探讨近代浙江乡村民众教育。虽遭遇种种困境,但乡村民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识字率、提升了乡农的文化水平、增长了农业生产技术、充实了生活、扶植了乡村社会生存,对提高农村人口总体素质是有益的。 第四部分总结近代浙江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互动关系:农村人口变迁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程度、速度与内容;近代乡村教育虽规模有限,但其发展改善了农村人口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农村人口的现代转型。 结语部分揭示近代浙江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互动关系的现实意义。以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为基础,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浙江 乡村教育 农村人口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绪论9-20
  • (一) 问题的提出9-10
  • (二) 概念界定10-11
  • 1. 乡村10-11
  • 2. 乡村教育11
  • 3. 人口11
  • 4. 人口变迁11
  • (三) 文献综述11-18
  • 1. 乡村教育研究11-14
  • 2. 人口变迁研究14-17
  • 3. 教育与人口关系之研究17-18
  • (四) 研究的意义18
  • (五) 研究内容18-19
  • (六) 研究方法19-20
  • 1. 文献法19
  • 2. 定量研究19-20
  • 一、近代浙江农村人口素质之状况20-30
  • (一) 近代浙江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概况20-24
  • (二) 浙江农村人口文化结构24-25
  • (三) 浙江农村人口职业结构25-28
  • (四) 小结:乡村教育——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之要途28-30
  • 二、近代浙江乡村职业教育30-45
  • (一) 近代浙江农业技术教育30-38
  • 1. 清末农业技术教育的创生30-32
  • 2. 民国时期浙江农业技术教育32-38
  • (二) 近代浙江蚕桑教育38-43
  • 1. 清末浙江蚕桑学校39-40
  • 2. 民国时期浙江蚕桑教育40-43
  • (三) 小结:乡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口素质43-45
  • 三、近代浙江乡村民众教育45-56
  • (一) 浙江乡村民众教育概况45-53
  • 1. 清季浙省乡村民众教育45
  • 2. 民初浙省乡村民众教育45-48
  • 3. 国民政府时期浙江乡村民众教育48-53
  • (二) 乡村民众教育与农村人口53-56
  • 四、近代浙江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56-62
  • (一) 农村人口变迁对乡村教育的影响56-59
  • (二) 乡村教育对农村人口变迁的推动59-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谢68-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清奇;浙江蚕桑发展史略[J];蚕桑通报;1996年03期

2 王先明,李丽峰;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8期

3 田正平;叶哲铭;;微观视野下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相关人类学著作的若干启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4 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J];古今农业;2003年02期

5 明庆华 ,董泽芳;我国当代人口变迁与教育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6 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现代化的顿挫[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7 周谷平;浙江近代蚕丝教育之历史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田正平;;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J];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9 彭拥军;;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5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15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e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