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的观念
本文关键词:教育现象学的观念
更多相关文章: 现象学 意识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自闭症患者 直觉教育学
【摘要】: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关键词】: 现象学 意识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自闭症患者 直觉教育学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现象学研究”(课题批准号:GD10CJY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从胡塞尔现象学以及相关的“现象学运动”来看,现象学的核心精神至少显示为三个主题:一是意识现象学,以胡塞尔、萨特等人为代表;二是生为活代现表象;学三或是身解体释现学象现学象,学以或海语德言格学尔现、梅象洛学·,庞以蒂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为代表。三者之中,意识现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杨薇;;对科技活动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李树英博士谈教育现象学的价值[J];教育;2006年07期
2 王萍;;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追问[J];教育科学;2010年04期
3 赵伟;;“关心”——一种教育现象学视角的观点[J];小学德育;2010年08期
4 刘佩佩;;教学机智的教育现象学解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杨开城;;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尴尬[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12期
6 李树英;;关注生活的体验与以人为本的德育——现象学的人文科学方法在德育中的运用[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7 徐辉富;;教育现象学及其研究步骤[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8 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9 李树英;王萍;;教育现象学的两个基本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莫丽娟;王永崇;;教育现象学的提问方式与致思路径[J];教育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卿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一种现象学视角[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小菲;生活体验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4 高梅玲;小学生班干部制度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瀚月;中学教师批评学生口头用语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马鸥;基于现象学与教育现象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应用评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代文叶;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育机智生成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颖;教学假象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贾凯旋;初中教师教学决策的质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侯琳;日本教师在职研修的实践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1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