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7:14
本文关键词: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摘要】: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中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的个体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过程所体现的底线性的道德素养,其关怀公共事务、自觉承担公共领域责任,主动履行公民义务、对公共事务持理性的批判与反省精神、尊重其他个体权利、遵守普遍的价值观和普遍性行为准则;公共理性、公共参与、权责意识、宽容诚信是合格公民精神品质的表征。公共精神是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根本支柱,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校肩负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学校道德教育则是通过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内涵的渗透,使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断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参与、理性思考、诚信宽容、互惠协作,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公共的行为准则与道德的品质,成为具备公共精神品质的未来公民。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以及学校行为发现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缺乏公共精神;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脱离生活的教育方式、教师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能力的不足、德育课程目标与方法的错位;提出从学校德育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点应是公民教育,途径有重建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科相结合以及实施开放多元的德育方式。
【关键词】:公共精神 学校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6
- 1.1 研究缘起7
- 1.2 研究综述7-10
- 1.2.1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7-8
- 1.2.2 关于公共精神的研究8-10
- 1.2.3 学校道德教育中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10
- 1.3 相关概念界定10-14
- 1.3.1 公共精神10-11
- 1.3.2 学校道德教育11
- 1.3.3 公民11-12
- 1.3.4 公民社会12-13
- 1.3.5 公共领域13-14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4-16
- 1.4.1 研究目的14
- 1.4.2 研究意义14-15
- 1.4.3 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公共精神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关系16-26
- 2.1 公共精神的内涵16-19
- 2.1.1 公共理性16-17
- 2.1.2 公共参与17-18
- 2.1.3 权责意识18
- 2.1.4 诚信宽容18-19
- 2.2 公共精神与学校道德的关系19-20
- 2.2.1 公共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19-20
- 2.2.2 学校道德教育是实现公共精神的基础环节20
- 2.3 学校道德教育中开展公共精神的必要性20-26
- 2.3.1 民主法制社会的需要21-22
- 2.3.2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2-24
- 2.3.3 多元文化的要求24-26
- 第3章 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26-40
- 3.1 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26-36
- 3.1.1 学生行为26-29
- 3.1.2 教师行为29-32
- 3.1.3 学校活动32-36
- 3.2 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36-40
- 3.2.1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36-37
- 3.2.2 脱离生活的教育方式37
- 3.2.3 教师修养与道德教育能力的匮乏37-39
- 3.2.4 德育课程目标与方法的错位39-40
- 第4章 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中提高学生公共精神的基点40-45
- 4.1 学校道德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内容40-42
- 4.1.1 培养公民意识40-42
- 4.1.2 培养公民能力42
- 4.2 学校道德教育中公民教育的途径42-45
- 4.2.1 重建与生活的联系42-43
- 4.2.2 与学科相结合43-44
- 4.2.3 实施开放多元的德育方式44-45
- 第5章 结论45-46
- 附录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金生,
本文编号:618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18252.html